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海上浮森
第279章 十世之仇,犹可报也(第2页)
特别是陛下还为了这五百个名额,专门下了道匠户能参军的圣旨,那么,这次参军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
“我替我家老二报个名,他天生力气大,但手脚笨,刨个木头他都刨不直,都十六岁了还天天在家闲着,吃得又多,他这两年还念叨着,这辈子当不了兵上不了战场,干脆闯荡江湖去呢。”
“张娘子,你家老二一根筋,闯荡江湖还不让人坑了,还是跟着燕王殿下去打前锋,他那把子力气才有用武之地。”
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笑声还没落地,一个满脸悲愤的老者站了出来。
“燕王殿下,老朽能给家里的九个孙子报个名吗?”
“多少?”
朱棣确认了一下。
“九个!”
老者掷地有声地说道:“除了继承手艺的三个儿子家的长孙,剩下的九个孙子,最小的也已经十五岁了,与殿下同龄,家里穷,他们长得不壮,但为人机灵,小六记性好,自己偷偷去私塾听过人家教了半年书,考个童生没问题。”
这倒不是老者吹牛。
而是那六孙子在私塾认识了教书先生,对方拿过好几套童生试的试题,让他家小六考过。
次次都能过关,且成绩优秀,不只是死记硬背,还能言之有物。
连教书先生都说,若是小六能参加科举的话,一定能够中举入朝。
但,匠户属于工役身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尤其是京城及附近地区,对于这一规定更是执行得十分严苛。
如今祖坟上冒青烟,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老者自然要让孙子们上战场去拼一把。
那战场上又不光需要奋勇冲锋的,还有干文书、幕僚、后勤清理粮草的差事,像六孙子头脑灵活,必定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干!
朱棣闻言,十分佩服地对着老者抱拳鞠躬。
“多谢老丈能够支持抗倭大业!”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浑身肌肉虬结(qiujie),比老者高出一截身子的三十来岁的青年,扛着一把劈烧柴的大斧头,从人群里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