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操之过急?不,扬长避短(第2页)

 

那样的话,岂不是成了英儿献计献策,父皇定论,他来实行?

 

按照这样算的话,那他往后在儿子面前处理政事的地位,不就成了孙子了吗?

 

“殿下,兵部还有叫孙子的人?”

 

宋濂提醒了一句,朱标才发现,自己一时走神,竟在纸上写下了“孙子”两个字。

 

他淡淡一笑,从容不迫的解释道:“孤刚才想到了兵部尚书喜读孙子兵法,这个理由大概不能当成是发放养廉银的借口。”

 

宋濂颇为认同地点了点头。

 

在兵部任高官的,都是曾参与过军事战斗的,属于一帮武将入文职。

 

给这个发养廉银子不给那个发,不仅不会起到带头效用,还可能激起反作用,要选就要选个能够服众的人。

 

朱标不紧不慢地划掉了“孙子”这两个字,收回了杂乱的思绪。

 

眼下最重要的不是父皇去哪里了,孙子谁来当。

 

而是把养廉银子发给谁弄清楚,不能漏发,但也不能错发。

 

“第二批养廉银的数目可真不小,看来各部各司,不光要索要人手,很快又要哭穷了。”

 

朱标看了一眼户部呈上来的奏疏。

 

还是得从户部入手。

 

也不知道父皇回一趟乾清宫,能不能找到从根源上解决做假账的办法。

 

离开华盖殿的朱元璋没去乾清宫,而是去了坤宁宫。

 

他把发现的趣事,还有处置方法同马皇后说了,笑容狡黠地扯着马皇后刚盘好的线团。

 

“妹子,你猜韩国公这么大年纪,兼顾一部一卿,他能撑多久?”

 

“陛下能顶多久,他大概就能撑多久。”

 

马皇后虽不知发放养廉银的事,但她对政事十分的敏锐。

 

朱重八让告老还乡的人,再无进入朝常权力中枢的机会,又断了京城功勋权贵,压榨商绅继而从中大捞特捞的财路。

 

若不是因为改制,文武百官担心自己被撤职,指定要再来一个下马威,而不是只能干巴巴地写在小本本上,向朱重八说差事办不成,管朱重八要人。

 

“重八,韩国公是太常寺的长官,他想带几个人进入太常寺替他办事,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