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南京与应天府

难怪陛下刚才说,要让锦衣卫去京营将士们的户籍地去调查官田情况呢。

 原来是在给未来的监察体系铺路啊!

 “毛骧,徐兄弟来了,你赶紧和标儿商量一下,派哪些人手前去调查官田情况,记得把负责的区域调整好,落下几处,让当地的官员自己上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其实都不用去调查户籍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哪个士兵想知道,自己写封家书,就能了解官田有多少亩,在自家哪个方位。

 朱元璋特意这么安排,就是让京中军营里的所有普通士兵知道。

 地方官员靠不住,直接听命于他朱元璋的锦衣卫做事,才能不偏不倚,是向着他们的。

 只要是知好歹的人,就知道风往哪里追,他们以后该听谁的,让往哪里站,就往哪里站。

 徐达知道朱标虽然在京营里训练过不少时日,但没有参与过具体的事宜中去,便专门解释了一句。

 “陛下,三大营的将士,户籍都是应天府区域内的,而京营里的将士,则大多是南京城与溧阳县的。”

 应天府,它在此时,并不是专指某个固定的地点。

 它和松江府、扬州府等府县治行政划分一样,是南直隶下辖的府级行政单位,应天府在初设时仅下辖五县,在洪武八年的当下,不光包括南京,还下辖六县,方圆三四百里,远至江苏的句容县,并且随着皇权加固,辖区还在扩大,会继续增加下辖县域。

 应天府的前身是元朝的集庆路,集庆路也和应天府一样,不是指具体的哪一条路,而是统治着上元、江宁两县,外加溧水州与溧阳州两州的行政区域,治所为集庆。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集庆,建立自己政权的根据地后,改集庆为应天,意为顺应天意,集庆路随之更名应天府。

 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大明成立的洪武元年,应天再次更名为南京,并将北宋故都开封,暂时命名为“北京”,实行两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