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海上浮森
第449章 天助人助,再加些话术(第2页)
朱元璋对于那些死去的老百姓,自然是心存无奈与愧疚。
要不是内忧外患,加上许多人才不肯为他所用的话,收服西南的进程,也不会这么缓慢。
谁知道,命运给了他一个峰回路转的契机。
而且这个契机细算下来,还是胡惟庸造的孽。
“标儿,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话,福什么祸什么来着?”
话到嘴边,朱元璋因为太兴奋忘记了。
朱标走近上前,神色不喜不悲的回答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对对,咱记着是老子说的,就是太拗口,咱老是说不出来……诶?标儿,你怎么浑身灰扑扑的,像是在地里滚了一圈似的,你昨晚抓‘姐了龟’也不是穿得这身衣服啊。”
离得近了,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好大儿,浑身狼狈的模样,顿时惊讶不已。
“你这是跟谁打架去了?”
“没有,父皇不用担心。”
朱标因为撒谎,眼神心虚地闪烁了几下。
这让朱元璋一下子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标儿,你到底怎么了?”
“父皇,儿臣出了趟宫,经过皇庄的时候,正好碰到李主事想要进宫来,说明玉米生长的情况……”
朱标没有回答父皇的问题,而是先把玉米苗长高的事说了。
“……李主事说,会先按照种植高粱的方法,种植这些玉米,或许能够提高一下它的产量。”
“高粱?”
朱元璋灵光一现,猛地一拍桌子。
“妙啊!咱怎么没想到,这玉米苗长得跟地里的高粱相像呢!”
他记得这高粱也不是大明本地的粮食。
有说是好几千年前的外来物,有说是有了丝绸之路,才传到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
高粱刚传进来的时候,产量也很低,可它不光能吃还能酿酒,有专人挑选试种了数百年,有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手段,才有了如今的产量。
之前玉米没有参照物,哪怕有乖孙的只言片语当解释,那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连乖孙可能都不知道眼下的这种玉米怎么种。
但有了高粱这个先例的话,可以直接套用到玉米上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