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只能辛苦老先生,去诏狱走一趟(第2页)

 朱标还真没往这方面想。

 他自认已经够高估李善长的本事了。

 却没想到,李善长在阴谋算计这一块,居然有如此的耐心与隐忍。

 明知科举的试题有猫腻,不在当初胡党正盛的时候,拿下刘老先生这个昔日的政敌,反倒选择了隐忍不发。

 “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也防不了多久了,这一招投石问路用出来,后面就是杀招了。”

 朱元璋伸手拍了拍有些失落的儿子。

 “年轻人吃些亏,长些见识是好事,你这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的,能够和李善长这样的军师较量一番,哪怕输他一二,往后再对付别有用心的臣子,你也应付得来了。”

 史书千卷,能得几个大汉萧何,又能有几个李善长?

 朱元璋从未想过,有一天,李善长也能成为他儿子的磨刀石。

 更没想到,李善长会连最看重的李氏一族,也全然不顾。

 “他是想将与咱一起打下来的这大明天下,搅个天翻地覆啊,标儿,拿着虎符去调兵吧。”

 朱元璋喊来云奇,让他跟跟着朱标一起出城,把徐达叫来,随时听令听宣。

 朱标看到父皇这是准备和李善长硬碰硬,不免担忧。

 “父皇,那些学子你打算如何处置?”

 尽管能够依靠英儿的先知,把未来有大才的能臣纳入麾下。

 可真正执行朝廷命令的官员,还得靠那些科举出身的天子门生。

 对付那些被煽动的学子,强行镇压是不可取的。

 “咱刚才不是说了,咱会嘉奖他们举报有功,咱在很久之前,就跟老先生商量好了,科举案的事你就别管了,管好空印案,把劝得住咱的那些人都找好了,咱倒想听听,他们怎么狡辩。”

 知情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

 朱元璋对于这些官员,为了图省时省力,居然延用旧元的坏习惯和坏风气,来治理他的大明,至今心里有气。

 到时候东窗事发,都不用在李善长面前装模作样,都能让满朝文武知道,帝王一怒,伏尸百万不是纸上谈兵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