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伙计异常(第2页)
“十个人……”韩牧野沉吟着,脑海中迅速将庄园近期的人员变动梳理了一遍,“都是玉州府本地人?”
张伯摇摇头:“不全是。牙行里的人,天南海北的都有,都是因着各种缘由卖身的。当时挑人的时候,老奴也仔细问过牙人,也盘问过他们本人。那两个嬷嬷,一个姓周,原是玉州府郊县大户人家的厨娘,主家败落才被发卖;另一个姓李,说是北边逃难过来的,丈夫死在路上了,带着个小孙女,看着可怜,手脚也利索,就留下了。四个丫鬟,两个是玉州府本地小户人家的女儿,家道中落被卖;一个是从南边来的,口音有点重;还有一个年纪最小,才十三四岁,说是家里遭了灾,爹娘都没了,孤身一人被拐子卖到牙行的。至于四个小厮嘛……”
张伯顿了顿,似乎在努力回忆细节:“阿福,还有另一个叫栓柱的,都是玉州府本地口音。阿福当时说自己家里遭了水灾,爹娘都没了,就剩他一个,为了活命才自卖自身。栓柱是家里兄弟多,养不活,爹娘把他卖了换点口粮。另外两个小厮,一个叫石头,看着憨厚,力气最大,说是西边山里猎户的儿子,打猎时摔断了腿,家里欠了债被卖了抵债;还有一个叫水生,比较机灵,口齿伶俐,说是运河边跑船人家的孩子,船翻了,就剩他一个飘上岸,被牙行捡了。”
韩牧野静静地听着,将每个人的名字、来历、特征都在心中过了一遍。张伯的叙述清晰,也符合牙行买人的常见情况,表面上看不出太大的疑点。但他作为刑官,深知表象之下往往藏着玄机。这些“悲惨”的来历,恰恰是最容易编造和利用的掩护。
“这些人进府后,都安置在哪里?主要做些什么?” 韩牧野继续问,语气平和。
“回庄主,两个嬷嬷,周嬷嬷现在在厨房帮厨,李嬷嬷带着小孙女在后院做些浆洗缝补的杂活。四个丫鬟,两个本地的,一个在夫人院里做二等丫鬟,叫春杏;另一个在药圃这边,帮着月禾夫人侍弄花草,叫秋菊。那个南边口音的,管着针线,叫柳儿;年纪最小的那个,在浣衣房打下手,叫小蝶。四个小厮嘛,栓柱和木根主要在田庄那边帮忙,力气大,耕田犁地是一把好手。阿福和水生,手脚灵活些,心思也活络点,就留在药铺这边了,负责搬运药材、晾晒、还有跟着采买跑腿之类的力气活。” 张伯回答得条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