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户的农门医女在山林
第421章 定立规矩(第3页)
“丙组的!去西厢房门口集合!赵娘子马上就到!”
“乙组的!东厢房和第三进!各小组长点卯!”
第一进大绣房内,气氛肃穆又紧张。几十张绣绷架整齐排列。秦嬷嬷背着手,踱着步,眼神锐利如鹰。她面前,一百多个丁组的新手们,最小的才十二三岁,最大的也有三十多了,个个屏息凝神,左手捏着细如发丝的绣线,右手持着闪亮的银针,小心翼翼地……劈线!
“腕要悬!指要稳!心要静!”秦嬷嬷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线分几缕?几根丝?心里要有数!劈坏了?那就重来!劈十根坏九根是常事!怕什么?练!练到手稳心定为止!没劈够十根完美的线,休想摸布绷子!”
一个圆脸小姑娘看着手里又拧成一股乱麻的丝线,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旁边的助教是个早几日升入丙组的伶俐姑娘,小声安慰:“别急,我当初也这样。喏,你看,拇指和食指这样捏住线头,轻轻捻开……对,就这样,一点点来……”
西厢房丙组绣房,气氛稍显轻松,但也充满学习的劲头。赵娘子拿着一块绷好的素缎,正在示范套针绣花瓣:“……看仔细了,第一针从这里出,第二针从这里入,压住第一针的线尾……对,就这样,一针套一针,针脚要密,过渡要自然……来,你们自己试试这片小叶子。”
她穿梭在绣绷间,不时停下指点:“这里压线松了……这里针脚歪了……嗯,这片叶子有模样了,配色也选得不错!”
乙组所在的东厢房和第三进,则安静许多,只有丝线穿过布料的细微沙沙声。绣娘们大多神情专注,手下飞针走线,动作娴熟。
孙婆婆,正对着一块深蓝色的缎子,用金线一丝不苟地绣着“福寿双全”的团纹,每一针都精准无比。
张王氏则在绣一件寝衣的袖口,淡粉色的缠枝莲纹,用的正是苏月禾改良过的药线,她绣得格外用心。
苏月禾和邱丽娘几乎住在了绣艺阁。
她们每日在各个绣房间穿梭,查看进度,解决问题,听取教习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