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托出(第2页)
“唉,本王能胜了西夏皆是偶然,地方上的事情也全是仰仗师傅鼎力相助和父皇错爱,如何敢贪功,如今本王手下大将各奔东西,师傅也弃我而去,现在西北地方尽是梁、王二人门生故吏,必然尾大不掉,不听号令,去了怕也是铩羽而归,出了京我就后悔了,还不如赖在京中!”赵柽依然摆出副‘畏难’的样子道。
“王爷,您就不要再故作此态了,这些都是托辞。西夏自太宗朝叛宋,交兵百年,何曾有过如此大胜,逼的夏王割地俯,王爷要说是偶胜,恐怕无人会信;王爷麓兵河中,征战在外,由何大夫主持河东政务这也不假,但是谁会相信没有王爷支持,定策,一个幕臣如何能调动地方,举荐能吏,行利民之计我等虽无何大夫只能,但却有报国之心。既能入王爷之幕,必也能入王爷法眼,横塘先生和恭叔先生号称‘元丰太学九先生’,龟山先生师从‘二程’两位大师,皆是一时才俊。陈判官也是位铮臣,为民请命不惜自身。在下虽是布衣,却也有傲骨,既然王爷不弃,肯收留我等,便皆想追随王爷做些有益于国民之事,王爷就不要再与我等虚以为蛇,兜圈子了,有话明说即可!”坐于一边的一个‘年轻人’对赵柽的话听不下去了,起身斥道。
“少阳,不要对王爷无礼!”许景衡瞪了‘年轻人’一眼,示意他坐下说道,“王爷,少阳洒脱不拘惯了,不要见怪!”他又赶紧劝王爷。“呵呵,本王还没有那么小心眼!”赵柽摆摆手笑道,“少阳说得不错,是本王矫情了,但我等可说是初识,不免心存疑虑,看来我多心了!”赵柽起身冲那‘年轻人’施了一礼道。
说了半天这个叫少阳的年轻人,其实也比赵柽年长十余岁,提他的字大家会感到陌生,但是他的名却几乎人人尽知,他就是北宋末年学生运动领袖陈东,他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很早就有声名,洒脱不拘,不肯居于忍下,不忧惧自己的贫寒低贱,敢于批评朝廷弊政,按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愤青’。蔡京、王黼当时用事专权,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有他无所隐讳忌讳,以致后来大家吃饭都不敢与他同桌,怕受其牵连。
而赵柽却知道陈东的下场也很惨,他两次领导太学学生上书,要求除‘六贼’,拥李纲等主战派上台,后来发展成暴力请愿,遭到清算,但赵桓总算没要了他的命。但是赵构在靖康之变上台后,逃到江南,陈东再次上书抗金,结果被赵构下旨斩杀!
这次赵柽宣抚西北,陈东仰慕其名,见王爷招收幕僚,便以布衣投身,没想到赵柽对其更加仰视,痛快的答应了,但其没有官名,只能让他幕中为吏,当了个书记,没想到他今天居然敢当面痛斥自己虚伪,可也让赵柽见识了这人的骨头,虽然被揭穿了心事,但却并没在意,只是觉得此人还需磨练,否则以他这个脾气难当大任,离开自己这个‘开明人’,弄不好还是难逃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