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打破僵局(第2页)
“开科自然势在必行,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大宋开科选士,但是也导致过滥,许多贤能因不愿与蔡京之流为伍,更有数不清的待选官员务闲,难以一展才华,或屈尊为小吏,不但徒耗国孥,亦埋没了良才!”赵柽站起身在殿中转了一圈言道,候在一边的见喜偷乐,陛下这一转不知道转进去多少人了,如此又得把李相给‘赚’进去。[
“陛下是想从旧官中选拔官员,充实朝廷和地方”李纲言道,他知道官家是从地方上摸爬滚打上来的,想要瞒过他并不容易。
“也不尽然,新科和太学之人虽然颇有学问,也有意气,但是苦读之人不经世事,更历练,难知其中艰难,更不懂百姓疾苦,可大力从吏员中选拔一批上位,使一批新人下到地方为吏,积累经验,增加历练,以堪大用!”赵柽言道。
宋代的州、县衙门中,除了中央所委派的官员外,还有很大数量的吏。在州一级政府里,有孔目官、勾押官、开拆官、押司官,粮料官等等。在县衙门里,有押司、录事、手分、贴司等。吏的来源有的是召募,有的是差派,也有选充。吏的名目繁多,最主要的职责是经手征收赋税,处理狱讼,是封建统治集团中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功能上看,吏员为保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很大作用。官与吏在只能上的区别就在于官主政令、吏主事务。也就是说官员主要是负责管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行政事务,侧重于宏观管理与控制,并有一定的决策权力,从而呈现出指导、管理、监督、协调等职能。而吏胥从事的则是本部门的具体的实际的工作。执行其上司所下达的各项任务,其职能服务性和事务性比较突出。宋代吏胥遍布于各级政府组织中,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官僚政治的膨胀,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显得更为活跃。
“陛下是欲行当年王相的‘吏士合一’之制,借以减官减员同时进行”李纲反应很快,立刻想到了。
神宗年间,针对吏员过多曾经进行过剪裁,用王安石自己的话说就是‘吏禄足则政事举,政事举则所收放散之利也必不少’为此他提出了‘吏士合一’的主张,实行免疫法,让商户出钱增加吏禄,另一方面同时实行仓法,即重罚贪赃枉法之吏。
后将此经验广到京百司及地方机构,赃款百文即可问罪,十贯就刺配沙门岛,不仅如此,还鼓励人们检举揭发,给予百贯重赏。只可惜,王安石的吏士合一的做法随着变法失败而半途而废,本来有所改观的吏治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腐败面貌,
“不错,吏员薪俸微薄,转职极难,若能从中选拔人才为官,也可使他们安心办事,还可减少开支,岂不是一举两得之事!”赵柽点头道。虽然宋代吏人有出职入仕的规定,可能获得一官半职的毕竟是少数,即便获此殊荣,起码也要熬上二三十年,所以这些人不得不另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