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修根固本(第2页)
当然这次出征靠着赵柽的精打细算。出动水军作战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运输物资,还起到了奇袭之效,将兀术在平州多年的积攒全部弄到了自己的口袋中,又咋呼的宗辅一直未能下决心点火烧了皇城,结果所需军粮大半可以就地解决,省下了一笔费用。
另外选择秋后出兵也是有门道的,秋高马肥是一说,征集民夫也不会耽误农时。再有幽燕地区粮食收割完毕,百姓手里就有了存粮,加上打土豪所得便不会再重蹈当年因为缺粮只能从国内调运,结果成了填无底洞,最后无力再维持,拖垮了国内的经济不说,还费力不讨好惹得燕人闹气,又投靠了女真。
赵柽知道开疆拓土,横扫四夷,建立一个复员辽阔的大一统国家可以说是每一个帝王的雄心,他也想早八百年就建立一个超级大国,横跨亚欧非,最好连后世美国的地儿也占了。可他也知道有志气是好的,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因为大也有大的难处。在这个世界历史上疆土辽阔的帝国比比皆是,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古罗马帝国;灭绝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犹太文明的古罗马帝国;几乎征服世界的蒙古帝国等等,都曾拥有辽阔的疆土。然而这些帝国几乎从未真正的存在过,或只短暂的昙一现便崩分离析,分裂成了无数的国家,无法形成真正的统一。
现代坐着飞机一天能转地球一圈,一部卫星电话就可以接收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传来的讯息。可古代不行啊,交通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边境都打翻了天了,这边半个月后才能知道消息,等派人过去往往生米都做出熟饭了。赵柽也是利用了这一点打了个漂亮的时间差,抢占了先机。反之他也会面临这个难题,无法实时掌握形势变化,导致局面失控。
在中国也曾建立过疆域广阔的秦、汉、唐等帝国,雄踞于亚洲,但是他们也不可避免的灭亡了,或是毁于内乱或是亡于外敌,虽然有后期政治、社会黑暗、帝王昏庸、经济崩溃等等各种原因。可这都与越来越宽阔的疆域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难度明显增加,中央极权式微有很大关系。
孙子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反过来说就是‘途有所必由,军有所必击,城有所必攻,地有所必争’。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绝对的必争之地和绝对的不争之地都是很少的,大部分地区和地点的价值会随着力量分布,敌我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如何弃不争而争必争之地,就成了均势能否有效维持的重要内容。这就要考虑目标与资源的平衡、利益与威胁的关系。如果仅用威胁来界定利益,必然是盲目出击,造成资源的虚耗。必须明确利益,尤其是地缘利益范围,如果被侵入,就要坚决反击,反之则保持沉默,不能擅起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