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拉拢分化(第2页)
尤其靖康之『乱』前后,中原大地,烽烟蔽天、戈矛映日、尸横遍野,金人的铁骑所向,田地为墟,血流成河。而西南的大理国,却一派升平、歌舞欢笑、四方来朝,各种珠宝陈列,各种动物上场,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其繁荣景象,一点儿有也不亚于中原都市,沉浸在一片和谐中。这种和平,当然是有段和誉的心血在内的,也和他运筹思谋密不可分。
“也正是因为段氏威望日渐,使高氏心存警觉,因此他们拒绝我朝使臣和国君会面,也不肯让出产铜之地,担心其在我们的支持下夺回大权!”想明白了其中道理,金赫看向皇帝说道。
“正是如此,可也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世上皆知大理国对我朝恭顺,却不知高氏跋扈,如果我们为此出兵讨伐必会引起群臣阻止,也使其它藩国惊恐,对我们心存芥蒂!”赵柽『摸』『摸』下巴面带难『色』说道。
“嗯,我朝自太祖以来朝臣一直对大理心存警惕,且存畏夷之心,一开朝议众人必会极力阻止出兵讨伐!”金赫点头道,对皇帝的看法十分同意。
“前日,我曾在廷议中略透口风,李纲认为大理乃是用之地,兴兵讨伐,将导致劳师动众,得不偿失的后果,其他老臣也深以为然,我大宋的血勇之气已经早不如当日太祖之时了!”赵柽叹道,连李纲这种‘好战’分子都觉不宜为‘被拒’而兴兵,可见‘守内’之心已经在大宋臣民心中根深蒂固了,支持北伐金国不过是兔子急了也咬人的表现。
大理国与宋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之间虽建立了宗藩从属关系,但由于宋朝朝臣有意疏远,这种关系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两国也有通商,可多是在与西夏和辽关系紧张时,不得不从大理收买战马之时。靖康年间虽未断绝可也长期处于极为冷淡的状态。此种心态除了错误的认为唐朝的灭亡是缘于与南诏有关的桂林兵变而将大理国与南诏类比深为防范以外,还有大宋立国之初定下的重内轻外的治国方略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再有就是赵柽所说,宋建国后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中屡败,失败造成的屈辱在历代皇帝和士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使他们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偏见进一步加深,先辈开疆拓土本来就不多的勇气逐渐消失殆尽,只需慎守祖宗留下的疆土,而开疆拓土或经营边徼是贪‘用之地’。在他们看来大理国已属徼外,与交趾等化外之国并列了…“老大,属下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金赫看着走来走去的皇帝突然说道。
“但讲妨,只要有用,不必拘泥常理!”赵柽站住脚扭脸说道。
“老大,属下想如果大理国发生内『乱』,危及社稷,我们大宋受其邀出兵镇压,能否可行呢”金赫说道。
“按理属国发生内『乱』或是遭受外敌入侵,宗主国出兵理所应当介入,也合情合理,这事关大国之脸面,在他国前的威信,应该不会有人阻拦!只是大理国高氏主政,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之为高国主,诸蛮末贡者皆先谒相国,段誉只怕没有那个胆儿!”赵柽又走了两步说道,印把子牢牢掌握在高泰明手中,段皇帝坐着冷板凳,实力悬殊,夺权岂不是鸡蛋碰石头,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