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闹剧
廷议中的消息一传出,这就像在油锅中撒了把盐,引发了又一轮的保皇风潮,前边的如果称得上是台风,那么现在刮起的就是飓风。前次风波商界和太学生称得上是主力的话,那么这次农民则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京畿四路首先发难,各州县乡间耄老组成了请愿团赴京请愿,恳请皇帝不要退位。
接着这股风开始向两河与河东蔓延,民间请愿团纷纷踏上进京上访的道路,而南方却相对平静。其实这也好理解,两河和京畿地区是靖康年间金军入侵时的重灾区,财产和人口损失巨大,若不是赵柽出兵抢回,将有更多的人被虏到东北为奴,因此这里的百姓痛恨赵桓,而对赵柽却是心存感念。
河东和西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那里是赵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不仅驱逐了西夏,收复了灵夏诸州,给西北带来了安宁,而且两次用兵抗金,使河东大部分地区免于兵火。而且在其努力下,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将一片片荒芜之地改造成良田、牧场。并开掘矿场,发展手工业,使民生大为改观,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了这位当了皇帝的少年王爷。
可这次运动的另一个亮点却是无论是朝中,还是各地州府,乃至皇帝最为信赖的军队都没有发声,而是各尽其职,努力维持着守地的秩序,保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作为发起者之一的太学生们情绪似乎也克制了很多,不再搞大规模的游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依然积极宣传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这些年来大宋取得的成就,当然激动之时,言语中难免会对靖康皇帝不敬……
但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是波涛汹涌。各地镇抚司使都受到了枢密院的密令。要他们提高戒备。取消休假,严密监视所属辖地政府和民间动向,一旦有发生‘倒皇’迹象。可先斩后奏立刻予以严厉镇压,绝不手软。而赵勇那边也接到了命令,加速从高丽撤军返回驻地,以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备力量。明州和海州、泉州水师也得到授权,一旦京畿有事,他们可派遣舰队进入长江,接管沿海各府的防务,控制东南地区。
不用问这些措施皆是出自赵仁和在京的几位军中大佬之手,而授意的必然是皇帝。赵柽十分清楚历朝历代乃至后世想造反就必须掌握枪杆子,没有军队的支持什么都是白搭,一帮秀才再有才也不是一群手持刀枪的士兵的对手。而他之所以敢于以退为进的处理这次危机,在朝会上行险公开表态让位,却又不担心自己帝位不保,信心就是来自于他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