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种啥得啥(第2页)

赵柽在洛阳过了端午节,并没有按照以往的行程前往燕京延芳淀避暑,而是向西前往河东。这条路他走了不知多少个来回,自然十分熟悉,想当年自己就是由此前往西北打下了一片天地,为成就今日的功绩夯实了基础,可自从靖康末年率军东归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

经过大规模的整修后道路比过去平坦、宽敞了许多,如今一别十多年再走此路赵柽自然是别有番心情在心头,这条路承载了自己太多的兴奋、悲伤、不安和心酸。只是当初的样少年已经人到中年,惶惶然不知路在何方的小王爷也已是一国之主,陪在自己身边的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也到了风烛残年。

赵柽在河东主政十来年,内施仁政富国强民,外御强敌开疆拓土,尤其是两度领兵大败女真人解了太原之围,使河东免遭荼毒,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而他也视河东为自己的根据地,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进入太原后,他曾住过多年的制置司府已经被改造成行宫,里边的布局基本保持着原样,只是物是人非,师傅和黄大官都远在江南,自己再来此的机会也已不多了。

故地重游,赵柽和几位王妃也都对此地不生疏,尤其是折美鸾家就是河东的自然更觉亲切,便命人传信府州让家人前来相聚。没想到这却惹得赵信和余里衍也泛起了思乡之情,赵柽琢磨着不能厚此薄彼,大同离这里也不远了,干脆移驾鸳鸯泊避暑,也学学辽国皇帝边玩边办公,正好也可看看大宋的新收之地。于是在太原小住几日后,行驾又前往大同。耶律余覩闻知大喜,立刻率部会同克虏军一部出府二百里到朔州迎驾,欢天喜地的将皇帝和皇妃们迎进大同。此时正赶上六月十八日,按照契丹国俗,应由耶律氏设宴,请国舅族萧氏。现在耶律氏已经失国,萧氏也成了宋朝的皇妃,但是风俗仍在,便由耶律氏现任族长耶律余覩做东宴请皇帝一行人。

辽国灭国后,分散在各地的契丹人逐步回归旧地,大同府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他们虽失去了过去的特权,但是大宋也没有慢待他们,与汉族百姓同等对待。十多年过去了,那些王亲贵族们也自知复国无望,便安心的做了顺民,而普通族民自觉比之辽国时过的还好,哪里还去怀念那个昏庸无道的耶律延禧,已经逐步融入了大宋。

如今耶律和萧氏两族都有女子嫁给当今皇帝,而且十分受宠,现在居然由皇帝亲自‘陪着’回乡省亲,自觉脸上有光。而余里衍和赵信两人各自成为本族中的荣耀和靠山,大家当然都极力奉迎。赵柽也难得大方一次,大把的赏赐撒下去,自然是皆大欢喜。

赵柽也入乡随俗,按照契丹风俗于中元节在前日夜在宫西三十里设帐住宿,准备好酒馔。次日邀请诸部首领‘迎节’,宴饮至日落才回归行宫。十六日昧爽,又去西方‘送节’,随行诸军大噪三次,才算了事。他摆出如此姿态,除了给两位皇妃长脸,也是放出信号,大宋尊重各族的风俗和信仰,不会强迫他们移风易俗,以此削弱他们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