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两条路线(第2页)

但造芯片也好,造gkj也好,关卡等级其实是指数级别增加的,上世纪90年代,gkj的光源波长被卡死在193n,成为了摆在全产业面前的一道难关。

雕刻东西,花样要精细,刀尖就得锋利,但是要如何把193n的光波再“磨”细呢?大半个半导体业界都参与进来,分成两队人马跃跃欲试:

n康等公司主张用在前代技术的基础上,采用157n的f2激光,走稳健道路。

而新生的euvLLc联盟则押注更激进的极紫外技术,用仅有十几纳米的极紫外光,刻十纳米以下的芯片制程。

但技术都已经走到这地步,不管哪一种方法,做起来其实都不容易。

这时候tjd一个叫做林本坚的鬼才工程师出现了:

降低光的波长,光源出发是根本方法,但高中学生都知道,水会影响光的折射率——在透镜和硅片之间加一层水,原有的193n激光经过折射,不就直接越过了157n的天堑,降低到132n了吗!

林本坚拿着这项“沉浸式光刻”方案,跑遍米国、德国、东瀛等国,游说各家半导体巨头,但都吃了闭门羹。甚至有某公司高层给tjdo蒋尚义捎了句狠话,让林本坚不要再搅局了。

毕竟这只是理想情况,在精密的机器中加水构建浸润环境,既要考虑实际性能,又要操心污染。如果为了这一条短期替代方案,耽误了光源研究,吃力不讨好只是其次,被对手反超可就不好看了。

于是,n康选择了在157n上一条道走到黑,却没意识到背后有位虎视眈眈的搅局者。

当时尚是小角色的A斯麦决定赌一把,相比之前在传统干式微影上的投入,押注浸润式技术则更有可能以小博大。

于是就和林本坚一拍即合,仅用一年时间,就在2004年就拼全力赶出了第一台样机,并先后夺下ib和tjd等大客户的订单。

n康晚了半步,很快也就亮出了干式微影157n技术的成品,但毕竟被A斯麦抢了头阵,更何况波长还略落后于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