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7章 腓特烈终于当选(第2页)
他们会秉承效忠于帝国,服务于人民的精神来当好国王的。”
腓特烈阴沉着脸,没再说话了,赵桓看来在这件事上不会让步。
于是他把目光求助的望向了其他几个内阁成员,希望他们能帮到自己说话。
不过他注定失败了,连他自己的几个手下都觉得赵桓说的有道理,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必须要有计划进行,而之前是没有计划的,完全是国王说了算,入不敷出是经常的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整个帝国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被迫贷款才能组建军队,这就很可笑。
他们也吃惯了财政无节制乱花钱的苦,他们也希望对财政的开支有自己的发言权,避免了国王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于是纷纷发表意见。
赵桓的几个支持者当然是支持赵桓的决定,而腓特烈的几个支持者虽然没有明确的支持赵桓,但是也觉得这有道理,变相的支持了赵桓的决定。
这让腓特烈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同意,由议会来负责财政的预算和决算审议。
赵桓之所以大力推动议会制度、司法独立制度,就是要在神罗帝国搞事做准备,也是为将来推行全球制定统一的国家机构和体制进行预演和测试。
他要确保在他百年以后,大宋的疆土有一个稳定的国家体制,这个体制只受制于法律,不受制于某个君王。
要想指望一个圣明的君主来统治好国家是不现实的,必须由制度和法律来规范,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赵桓在大宋暂时还不能推行权力分治的国家机构模式,但是在神罗帝国倒不妨进行这方面的测试。
他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将来统治全球所有疆土确定一个适合的模式,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民主治理国家,而不是君王集权。
随着大宋疆土的迅速扩张和大宋的英雄母亲计划人口迅速的增加,赵桓将在各新的疆土推行权力制衡模式的国家体制,来确保这些疆土统治的稳定和有序。
他不会把治理一个国家交给个别君王,即便是他自己的儿子,那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