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有好消息,随时告诉我(第2页)




    “国民政府丢了沿海,丢了海关,各学校办学经费从原来的海关直接用余留划拨,变成了教育部拨发,几乎所有的大学,迁川以后,这经费都跟讨饭一样,每月得去重庆讨要..学校的轮值校长,为这几斗米,腰都是弯的,前几天还被教育部恐吓要断了我们几个学校的经费。你拿来的这些东西,他们一个都不敢签。”



    “民国文人的风骨呢?”



    段宏巽指着张伯苓,还真是后悔啊,段家花了这么多钱,费了这么大口舌。



    让他们在迁川的时候,少了那么多损失。



    这么快的复学。



    原本自己以为手到擒来的事情。



    “说实话,华北敌后根据地还真是你说的那样,我们迁川西南,就是一种错误,要是当初把南开,迁到聊城,该多好,都不用跟那些个学校挤在一起。”



    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今天。



    别说国民政府,日本人想不到。



    就是八路军自己在开战之前,也想不到会发展的这么快。



    万一你们撤到鲁西,鬼子打来了,或者是在八路军根据地过的不如意。



    你们这帮人,不得指着段家的祖坟开骂?



    “我家老头子当初就是瞎了眼,才帮你这个老混蛋,自己从战火堆里面跑出来,就不管国人的死活!”



    “你看你,又急,还口不择言,这样不好,我只是说,我们几个学校的管理者,出面去办这个事情,不好,又不是说不办,我交代了我们南开的一个教授,让他牵头,组织各学校老师和同学签名上书,三天之内,把东西给你拿来。”



    张伯苓当然很感激段家,也很感激在身后出谋划策的八路军。



    可是作为学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顾忌太多。



    光他们联大,迁川的教职工,学生,加上职工家属,就是七万多人。



    段家也好,八路军也好,当下都养不起他们迁往西南的那么多学校。



    教职工,学生的日子过的非常苦。



    重庆的钱,不仅没有准数,还断断续续的,能让老师,学生们口里面多点吃食,多点吃食,挨段宏巽几句骂算什么。



    两人大眼瞪小眼。



    门外就来了一辆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