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赠张居正(第3页)

 

所以还请张兄与在座的诸位莫要期望过高才是。”

 

徐孝先耸着肩膀一副无奈坦然的表情,倒是让厅堂的诸人瞬间心生好感。

 

就是连徐阶,也没有想到徐孝先面对诸多人,还能表现的如此从容不迫。

 

在他看来这份气度就已经超越了几乎所有同龄人。

 

而自己初见徐孝先时那句年轻一代的翘楚,想来今日很可能就要被徐孝先盖过张居正而做实了。

 

此时只见徐孝先清了清嗓子,而后看了一眼张居正,便朗声道:“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徐孝先朗诵完后,后怕的一身冷汗:还好,顺畅的抒发出来了。

 

刚才真怕中间打个磕巴,或者是像背诵似的让旁人瞧出破绽来。

 

所以徐某人一会儿笑,一会儿愁,一会放眼望向众人,一会儿低头沉思。

 

要么还紧皱眉头,停顿间皱眉嘴里喃喃念着,像是在胸中斟酌一般。

 

总之,就如面前铺着一张早已经画好了的画,但还要假装什么都没有。

 

而徐孝先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比认真的挥毫泼墨着,最终在众人凝气屏神间完成了画作。

 

厅堂内静悄悄的,能从头到尾记住这首词的没几人。

 

徐阶显然早有准备,一张颇为潦草的纸张便被下人很快送了过来。

 

徐阶接过,默默快速的看了一遍,而后神情中带着赞叹的看向徐孝先。

 

“徐镇抚过目,看看可有不对的地方?”

 

“徐尚书有心了。”

 

徐孝先含笑接过。

 

心里默念比对着纸上略微潦草的字迹。

 

随后含笑点头道:“没错,应是如此。”

 

而后徐孝先便递给了张居正:“还请张兄……。”

 

“多谢徐镇抚,在下已经记住了。”

 

张居正神情凝重的起身,像徐孝先那般环视整个厅堂,而后中气十足的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

 

不错,就是背。

 

因为张居正与徐孝先两人的神态完全不同。

 

所以厅堂内的众人自然能看出来,此时的张居正,既是通过一字不差的背诵在感谢徐孝先。

 

同样,也是通过背诵让众人见识到了他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天赋。

 

徐孝先吃惊的看着张居正,而张居正背诵完后,却是挪开身后的椅子,郑重其事的像徐孝先行礼。

 

随后神情诚挚认真的双手接过这首词的“原稿”:“今日有幸结识徐镇抚,获徐镇抚如此字真情切的勉励,居正定会铭记五内,不敢轻忘。

 

这首词的”原稿“,居正定会万般珍惜。

 

不过……。”

 

张居正犹豫了下,神情有些难为情道:“但不知徐镇抚这首词如何命名?”

 

陆炳、朱希忠,甚至是包括徐阶、聂豹,听到张居正如此问。

 

瞬间心头一震:坏了!

 

这特么……名流千古的绝佳机会,就特么的轻易被自己错过了?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诗名《别董大二首》而让董大流传千古。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汪伦成了千古之谜。

 

即便是如今,汪伦依然还让人津津乐道:这货特么的到底是谁?

 

而徐孝先的这首词,虽不如高适、李白般酣畅淋漓。

 

但若是细品,显然其中更有励志与自信的勉励在其中让咀嚼回味。

 

“《赠张居正》吧。”

 

徐孝先双手背后,一副从容大方姿态。

 

陆炳、朱希忠气的牙痒痒。

 

刚特么进门徐阶跟你客套时,你特么的还知道把我俩拉出来给你充面子!

 

现在多好的机会啊!

 

送陆指挥使不好吗?

 

别成国公朱希忠也不是不行啊!

 

徐阶有些呆,他突然觉得今日这府里的喜庆不喜庆了。

 

随着赠张居正四字被徐孝先说出口后,徐阶觉得自己的生命好像少了一部分。

 

这可是他提议的,那是不是应该也跟自己有关呢?

 

徐阶请徐孝先作词赠张居正?

 

这样子也不是不行不是嘛?

 

实在不行,徐府……。

 

不行,徐孝先也姓徐,这特么的有可能成全了两人,而只有自己受伤的情形不就出现了。

 

聂豹含笑看看徐孝先,又看看张居正。

 

当年我曾拜比我大七岁的严嵩为师,那么如今我要是……。

 

算了,喝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