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平川

第二十五章 解救(第3页)

 说实话我当时想提带钩来着,话都到嘴边了,最后却还是咽了回去。 

 我知道如果我当时提出来,他肯定不带打锛儿的,而且一分钱都不会要,但我感觉那么做会让人瞧不起,就盘算着等过些日子再说,反正带钩他一时半会儿又卖不掉。 

 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毕竟郝润全须全尾儿的,也没出啥意外。 

 但不久后我才知道,郝建民,真特么不是个善茬儿啊! 

 …… 

 后续几天建新我俩把济南城玩了个遍。 

 逛景点、穿牌子、吃大餐……几乎玩疯了,前前后后加起来,花了得有一万大几,这得亏是那年头物价低,要放现在,估计能把我俩手里的钱给花光! 

 其间郝建民打了几次电话,说要请我们整个团队吃饭,但周伶不去,我俩也就统统拒绝了。 

 这天晚饭后,周伶再度把大家聚在一起。 

 几天来她也没光顾着放松,又查阅了不少资料,不过依然没什么发现。 

 于是周伶转换了个思路。 

 她分析说,如果老太监的确是陪葬,根据其死后荣宠程度来看,正主儿生前地位肯定也不会低,那么,参考她之前推断老太监墓有货的逻辑,如果这个正主儿真的存在,那绝对也是个大工程。 

 这种工程可不是几个月就能完事儿的,工期都得按年算。 

 少则三五载,多则十几年也不甚稀奇。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墓的工期,基本上是可以和进修期限划等号的。 

 当然前提你得是主谋,而且身上没其他事儿。 

 因此一旦有哪位朋友发现了一处大坑,估算一下工期大概就能知道,如果干了需要进去多久了。 

 所以啊,一定要遵纪守法,否则一不小心,往往就是三年起步…… 

 言归正传。 

 按周伶的意思是,既然是个大工程,那就得干个几年,其间必定会从地方抽调人力物力,时间一长,不可能不留下什么蛛丝马迹。 

 目前年限区间大概是可以确定的,即成化到正德这三代,而庙镇在明代属益都县。 

 所以只要大量翻阅对应时间段里,益都县范围内的一些县志、杂记、手札甚至家谱一类的古书老本,必定会有所发现。 

 这个办法很多同行都会用,我将其称之为“博古通墓法”! 

 而同行里用的最好的,我认为应该是孟老大。 

 由于惯用此法,他收藏了很多古籍,导致叔叔去抄家的时候都被震惊了,直夸他是个很有学问的盗墓贼。 

 此外这办法还有个好处,就是容易搂草打兔子,获得一些意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