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渣的逆袭浮沉的命运

第46章 事无巨细(第3页)

 陈遘做事周全,出使湖广,似乎是个不错的人选。 

 “陈将军坐镇宁波港,还要操练水军,忙于筑城、盐场之事,恐怕不宜前往湖广。将军三思。” 

 鲁又翁开口道。 

 王和垚皱眉思索道:“诸位可有推荐的人选?” 

 陈遘、郑思明、李行中等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或缺。 

 “将军无忧,刘文石虽是年轻,但他饱读诗书,精明强干,可让其去江西吉安,吉安守将韩大任,自会带刘文石前去岳州。” 

 屈大均开口,笑着说道:“将军,总要放手让他们去挑大梁,不妨一试。” 

 …………………… 

 安排好出使事宜,出了书房,想透透气,经过前院,目光瞥向衙门侧房,几个府中官吏似乎正在伏案,奋笔疾书,王和垚心中一动,在门外踢掉靴子底部的泥块,与包世宁几人走了进去。 

 拿起一叠刚刚装订的薄薄的书籍,王和垚轻轻翻了起来。 

 纸是麻纸,繁体竖版,用细麻绳穿孔而就。 

 可以看出,官员们的书写工整,抄写的也十分仔细,和后世复印的没什么区别。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王和垚读了几句,轻轻点了点头。 

 不用问,这是《千字文》,是给将来上学堂的学子们用来授课的教材了。 

 《千字文》,顾名思义,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南北朝时所编纂,共 250句,每四字一句,内容涵盖天文史地、飞禽走兽、农业知识、道德规范、成语谚语等,被称为“千古奇文”。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读物 

 “见过将军!见过包大人!” 

 发现是将军亲临,书吏们纷纷放下纸笔,站起身来给王和垚行礼。 

 “诸位,辛苦了!怎么只有你们三人?” 

 王和垚摆摆手,亲切随和。 

 士卒们需要笔墨纸砚,需要课程教材,营中需要桌椅板凳,需要教室,千头万绪,这些都需要准备。 

 好在,现在有屈大均、包世宁,以及杭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替他去做。 

 “将军,其他几人因为夏收,都告假回乡去了。军中的将领要的急,所以我等不得不连夜抄写几本,先给他们看看。” 

 包世宁在一旁说道。 

 “原来如此。” 

 王和垚轻轻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没有复印,平日衙门里的公文写作,都是由衙门雇佣的“书佣”完成的。 

 “神父们编写的数学、几何、医学等教材,天文学教材,能印刷吗?” 

 看到眼前的数学教材,王和垚下意识问道。 

 洛佩斯几人编写的教学资料,是以明末传教士艾儒略的《西学凡》为基础,增加了近年来的一些泰西新学识,分文、理、医、法、教、道六科,其中王和垚看重的理科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数学和伦理学。 

 医学也为王和垚看重,至于法、教、道三科,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看谁能左右对方。 

 “回将军,也可以用铜字印刷,不过先要刻好铜字。此事包大人已经交待过了,将军不用忧心。” 

 一名书吏应道。 

 王和垚点点头,看起了教材,眉头皱了起来。 

 “将军,有何不妥吗?” 

 包世宁察言观色,小心翼翼问道。 

 “很是不妥!” 

 王和垚指着眼前的教材,连连摇头。 

 “难道到时给学生们的教材,只有《千字文》《三字经》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道就没有可选的科目吗?” 

 中华文化的魅力,岂是一般? 

 一首岳武穆的《满江红》,一篇太史公的《屈原列传》,一篇《滕王阁序》,便能激励无数莘莘学子了。 

 “还请将军明示。” 

 “集结杭州府的官员与名士,由我亲自督办,编三套教材,一是散文辞赋,加入名家诗词。二是历史,三为地理。此三类缺一不可。” 

 王和垚迟疑片刻,继续道:“包大人,你对标点符号,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