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渣的逆袭浮沉的命运

第43章 暴行与授田(第2页)

 钱为青的话语,让郑思明等人更是激愤,郑思明冷笑道:“早知如此,就应在攻破杭州城以后挥兵北上,早些灭了这狗贼!”

 胡双奇冷冷道:“这些贪官污吏,就该被赶尽杀绝,一个不留!”

 一旁的钱为青等地方官员,都是尴尬,讪讪不语。

 “有贪官污吏,也有为民造福的好官,不能一棍子打死。”

 王和垚看了看一众官员,温声道:

 “钱大人,你去安抚治下百姓,死伤者免除赋税,官府酌情抚恤。也告诉治下百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的血债,将军府定会让作恶者付出代价。”

 “下官领命。下官告退!”

 钱为青领命,与一众官员退了下去。

 “大哥,先不要告诉将士们攻打苏州的事情,尤其是水师将士。想要攻打苏州,还不是最佳时机。”

 郑思明脸色铁青,王和垚温声安慰道。

 杭州水师还未归心,苏州清军劫掠之后,必然会加强防御,不是最好的用兵选择。

 胡双奇急道:“将军,要骑兵出战吗?”

 王和垚摇摇头:“先不急,先让骑兵在运河两岸巡察,何时用兵,我再想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庄稼丰收,赋税几何,这才是他目前最关心的事情。

 ……………………

 晚上,众人就在双林镇歇脚。

 由于王和垚亲自督阵,湖州将士帮忙,百姓的尸体白天就掩埋完毕,湖州府派了厨子,几样小菜,新炊黄粱,一张粗桌,几个矮凳,美酒一坛,热茶一壶,湖边的柳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萤火虫在远处飞舞,远山朦朦胧胧,昆虫叫声不断,很有些诗情画意。

 “当年我六人在戚少保祠义结金兰,转眼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如今戎马倥偬,想回去看看都难。”

 李行中看着湖水,感慨道。

 “三弟,你父母妻子都来了杭州,回去做甚?”

 郑思明慢慢饮酒,一双眼睛明亮:“义军兵马众多,外面强敌环伺,忙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回去?等抗清大业一了,衣锦还乡,才不枉活了一场。”

 胡双奇摇头笑道:“郑大郎,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一板一眼了!”

 余姚六君子,众人都以王和垚马首是瞻,郑思明精明强干,稳重冷静,则是王和垚左膀右臂。

 “大哥说的没错。”

 王和垚喝了一口热茶,接上话来。

 “我军不到万人,半数都是新兵或降兵,军心未稳,所占不过杭嘉湖等六府。如今要图存图强,还需做许多事情,不能懈怠。”

 “老五,我军攻克满城,占了杭州府,光是满城旗兵名下的田地就有一万五千顷,至少可产稻米两百万石。还有各种豆类的收成,并未计算在内。”

 郑思明道:“满城还有十几万两银子,可继续募兵,等兵强马壮,便可北伐。”

 “两百万石!”

 胡双奇手一抖,杯中酒水都洒了出来。

 如果加上杭州府治下各地的赋税,恐怕能养五万甚至是十万战兵吧。

 以往他对王和垚不落草大岚山耿耿于怀,如今看来,王和垚借鸡生蛋,隐忍待机,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钱粮,就能招兵买马,早日打出去!南京、北京,紫禁城,必不虚一行!”

 李行中端着酒杯,心头振奋。

 浙江周围,福建江西都有战事,难民源源不断。有了钱粮,就有了募兵的资本。

 “一万五千顷……两百万石……”

 王和垚心里默默盘算了起来。

 杭嘉湖产粮要地,这应该是他唯一的优势了。

 “诸位兄弟,我意向军中的将士授田,有如隋唐时的府兵,但待遇更优厚,兵器铠甲也不需兵卒自备。你们觉得如何?”

 王和垚靠着身后的柳树,轻声说道。

 农隙训练,战时从军,兵农合一。

 这样一来,兵卒退役后,有一份丰厚的保障,官府也无需承担高额的饷银负担。

 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提高军人的政治地位,犹如后世的义务征兵制,军队的素质与战斗力便都有了保障。

 “府兵……”

 王和垚的提议,让郑思明、胡双奇等人都是眼前一亮。

 很快,郑思明反应过来。

 “府兵制的根本在于均田,旗人圈地足够养兵授田。募兵之弊,兵卒只为饷银,而均田授田,则为征兵,将士无后顾之忧,军心可用。此议妙矣!”

 相对于军中二两银子的饷银,士卒只能勉强维持一家所用。有了授田,与之相比,授田所得远远大于饷银,士卒生计有了保障,军心可用。

 “老五,授田令一出,军心立定!”

 李行中接着道,声音高了许多:“满清入关,数十万绿营兵为其驱驰,最终夺了中原万里江山。他们凭什么,还不是丰厚的饷银。若是有了授田,饷银不值一提!妙计!”

 胡双奇连连点头:“军中兵卒都是浙江良家子,大多人前来从军,奔的就是饷银。但若要将士舍生忘死,还需解决其后顾之忧。将军授田之策,完全可以一试。”

 王和垚轻轻点了点头。

 郑思明李行中,包括胡双奇,虽然都是富贵乡绅子弟,但都来自于民间,普通士卒要什么,他们再清楚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