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刘肇仁献“假道伐虢”之计,尚未起事李渊痛失二子(第2页)
紧接着,李渊便派遣刘文静即刻出使突厥,并让他携带一封求和信。这封信的内容彰显出李渊的智慧与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示弱和利益诱惑来实现自身的目的。
李渊在信中称突厥可汗“主上”并以“启”字开头,以表自己低姿态的尊重对方,极尽显示主动示好,信中提出:“隋朝统治腐败不堪,隋炀帝杨广暴政荒淫无度,如果大汗愿意支持我李渊南下伐隋,并出兵支援唐军,不再侵扰百姓,我李渊将把所有战利品,譬如美女珍宝赠予突厥可汗。同时,如果突厥可汗愿意,我将会像隋文帝杨坚一样和大汗保持和亲关系,同时每年都愿意献上大量财物以示诚意”等内容。
刘文静携带信件出使突厥,暂且不提。
再说李渊,他起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建立自己的王朝。此时面临着突厥的强大威胁和隋朝末年的混乱局面,只有选择与突厥求和则能成功避免腹背受敌的困境,如果突厥可汗同意出兵支援,那将是如虎生翼,势如利箭。
只是他的求和信中存在过于示好的行为,确实如李渊所料,被一些后世历史学家批评为“对其辉煌成就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因为这种过度的示好,可能会让人质疑他的政治智慧和领袖形象。
但笔者认为,李渊此时主动降低身份向突厥可汗示好的行为,看似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大格局、大智慧和长远谋略。俗话说:“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同时,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和外交策略的珍贵案例。
刘文静前去突厥和谈之时,李渊派出打探李云智消息的人传回消息,称李文智被隋朝官员逮捕,而后被押解送往长安,最终被留守长安的阴世师杀害。
李渊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哀叹道:“玄霸自幼聪颖过人,然而天妒英才,年仅十六岁便因病离世,这或许是命中注定,非我等凡人所能挽回。智云却刚刚十四岁,他不仅擅长骑射,书法也颇有造诣。谁能料到,他竟遭官军逮捕,最终惨遭杀害。我的宏伟抱负尚未实现,却先得这西河之痛,这实在是让我悲痛欲绝啊!”
斐寂众人听后,也只是叹息,劝李渊要想开一点,倘若有一天攻破长安,必报此仇。
阴世师,是隋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将领,出身于显赫的宦官世家,他的父亲阴寿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幽州总管,封赵国公。阴世师本人也因武艺高强,备受隋炀帝器重,历任骠骑将军、左翊卫大将军等职。隋炀帝杨广对阴世师极为信任,在杨广巡游江都时,任命他为西京(隋朝时称大兴城,今西安市)留守,负责保卫长安的安全,并辅佐代王杨侑驻守长安。代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王爵之一,通常是由皇帝任命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所担任的分封国王,暂时替代皇帝坐镇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