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5章 西河得胜显军威,李渊拜将封侯立威名(第3页)

 温大雅与他的两个弟弟温大临、温大有并称“温氏三彦”。温氏一门三兄弟在唐朝建立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一生是对唐朝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过程,又被誉为“唐初温氏三杰”。

 刘政会,字德载,滑州胙城县(今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人,是隋末唐初的重要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身于匈奴单于冒顿的后裔家庭,同时也是北齐中书侍郎刘环隽的孙子,具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刘政会在唐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隋朝末年,刘政会任太原鹰扬府司马,后率兵投靠李渊麾下,成为其重要支持者。在李渊起兵反隋的过程中,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为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唐朝建立后,刘政会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刘武周攻陷太原后,刘政会被俘,但他仍忠心不屈,暗中向李渊传递军情,最终得以回归唐朝,刘政会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635年),刘政会病逝,享年不详。李世民追赠他为民部尚书,谥号“襄”,并配飨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崔善为,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主要活跃于隋唐时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以其在天文算历和断狱方面的卓越才能而闻名。崔善为出仕隋朝,调任文林郎,因其在营造仁寿宫时的出色表现,受到隋文帝杨素的赏识。唐朝建立后,崔善为被任用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他在武德年间历任内史舍人、尚书左丞,以清廉明察着称。崔善为精通历算,对唐朝的历法制定可能有一定的贡献。他在处理疑难案件方面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大理寺、司农寺二卿,显示了其在法律方面的才能。

 崔善为的政治生涯中,他因清廉明察而名声很好,但也因与少卿不和而获罪,最终外任秦州刺史,后去世。崔善为的一生展现了他在天文算历、断狱以及政治领域的多才多艺和卓越贡献,尽管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才能和成就对唐朝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道源,字云溪。张道源是唐朝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初唐大臣。张道源自幼以孝行闻名乡里,14岁时父亲去世,他守孝三年,其孝心感动了县令郭湛,因此改其所居为“复礼乡至孝里”。后在唐朝初年以其才能和孝行被朝廷重用,官至九卿之一的太仆卿,并被追赠工部尚书,谥号“节”。

 隋朝末年,张道源曾任监察御史,因不满朝政混乱,辞官返乡。唐朝建立后,他被李渊召为大将军府户曹参军,因其廉明和忠诚,被委以重任。张道源在招降罗艺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张道源晚年历任太仆卿、相州都督等职,武德七年去世,享年不详。他去世后,家中只有粟米两石,体现了其清廉本色。张道源以其孝行、才干和清廉着称,他在唐朝初年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唐朝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清廉和忠诚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他的事迹和品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道源的一生是对孝义、才干和清廉的完美结合,他的故事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姜謩,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和军事成就上。姜謩在隋大业末年为晋阳长,后李渊起兵时,引为司功参军,参与太原起兵。李渊入长安后,姜謩被任命为相国胄曹参军,封长道县公。李渊称帝后,历任员外散骑常侍、秦州刺史等职。

 姜謩在平定凉州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姜謩的政治生涯中,他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姜謩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姜謩的一生是对唐朝统一和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唐朝的贡献,使他成为唐朝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殷开山,名峤,字开山,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生于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殷开山出身于陈郡殷氏,年青时因学识渊博而闻名,擅长尽牍写作。在隋朝时期,殷开山就已经步入仕途,做了太谷县长,后来又为石艾县长。

 隋朝末年,天下动乱,殷开山投奔了李渊,成为晋阳起兵的核心成员之一,并为李渊父子出谋划策。殷开山先后跟随李建成、李世民作战,在关内地区主要负责招抚流民和豪杰,成效显着。

 在攻克长安之战中,殷开山功劳颇着,被赐封爵位为陈郡公,升任丞相府掾。武德五年(622年),殷开山在征讨刘黑闼的途中病逝。朝廷赐其谥号为节,追赠司空,并得以配享唐高祖庙庭。

 有趣的是,在《西游记》中,殷开山被描绘为唐僧的外公,是一位当朝宰相,因看重唐僧父亲陈光蕊的才学,将自己的女儿殷温娇嫁给了陈光蕊为妻。这一形象虽然与历史上的殷开山有所出入,但也反映了他在民间传说中的影响力。

 殷开山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政治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和成就,不仅在唐朝,甚至在后世都广为流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长孙顺德,字顺德,鲜卑族,洛阳人。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的曾孙。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贡献,在唐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五位。隋朝末年,长孙顺德逃避攻打高丽的战役,投靠唐国公李渊,配合刘弘基招兵买马。晋阳起兵后,担任统军,平定霍邑、攻破临汾,生擒名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

 唐朝建立后,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唐太宗即位后,深得重用,但后因居官贪贿,被免官。后起任泽州刺史,折节为政,卒于任上。长孙顺德亦被后人评价为佐命立功,理郡着明肃之政。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贡献,使他在唐朝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长孙顺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也反映了唐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和功臣文化。

 窦琮,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西北)人。是隋末唐初的重要将领,鲜卑族,出身于官宦世家,为贵族,其父窦德玄高宗朝曾为左相。窦琮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贡献而闻名。

 隋朝末年,窦琮因犯法逃亡到太原,依附于太原留守李渊。参与谋划太原起兵,担任统军,随军作战,攻下西河、破霍邑,以战功被拜为金紫光禄大夫,封扶风郡公。唐朝初年,率兵东进,攻下陕县,占据太原仓,以功被拜为右领军大将军。后任右屯卫大将军,负责留守陕州,督运粮草。

 窦琮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贡献,使他成为唐朝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长谐,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参与军事行动,在隋朝末年加入了李渊的起义军,成为“义军”的一员。由于历史资料对王长谐记录较少,如他的具体官职、参与的战役细节等,无法完全查证。

 姜宝谊,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是唐朝初期的着名将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姜远曾在北周担任秦州刺史。姜宝谊本人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唐朝的建立做出的贡献而闻名。他是唐朝开国大将,参与多场重要战役,最终被封为永安刚公,谥号刚。

 据《新唐书》记载,姜宝谊是三国蜀汉名将姜维的后代,这一家族在历史上一直是名门望族。姜宝谊早年游太学,但因学业不佳而投身军旅,凭借军功逐渐升至鹰扬郎将。在李渊起兵太原时,姜宝谊投奔唐朝,成为李渊手下的重要将领,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如攻克长安等。

 姜宝谊在与刘武周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但最终因中了黄子英的计谋而战败被俘,宁死不降,被李渊哭祭。姜宝谊被后人评价为忠烈之士,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展现了姜家后代的坚韧不拔和忠诚精神。

 这些功臣,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平定叛乱、开疆拓土的将领,还是辅佐朝政、治理国家的文臣,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真可谓是“功臣尽遣词人赞,不省沧洲画鲁连”。

 但,此时的群雄集聚,只是他们宏大征程的小小开端,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正在前方悄然蛰伏,等待着他们去挑战那未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