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40章 李渊运筹帷幄剑指长安(第2页)

 隋军的步兵方阵紧接着向前推进,试图在骑兵被阻挡之时,一鼓作气攻破李渊军的防线。可是,刘弘基早有谋划,他指挥着步兵方阵微微侧身,让隋军的步兵长枪阵陷入一个相对狭窄的包围圈中。此时,两侧的骑兵迅速出动,如两把锋利的剪刀从侧翼包抄过去。

 隋军陷入混乱,前后不能相顾。刘弘基抓住这个时机,指挥步兵放下盾牌,手持长刀冲向隋军。双方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白刃战。义军的士兵们个个英勇无畏,在将领的激励下,奋勇杀敌。隋军在这种前后夹击的情况下,渐渐招架不住,死伤大半。

 刘弘基命令义军趁势攻城,隋朝守军此时看到义军勇猛如怒虎下山,杀声震天,早已闻“声”丧胆,无心恋战,纷纷放下兵器,弃城投降。

 刘弘基此战大胜,义军顺利进入长安故城驻扎,收服降兵败将,义军纪律严明,安抚百姓,秋毫无犯,城中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同时,李渊向位于泾阳的李世民部队发出命令,命李世民带领义军先赶至的司竹园(前文提到过筹建“娘子军”的平阳公主曾在此避难),再前往阿城驻扎。

 阿城即阿房宫的旧址,现在西安市的西南方向,距离西安市中心约18公里,相当于大约36里的地方。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和雁塔区交界处,具体地址为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以西1公里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阿房宫作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殿顶覆盖着琉璃瓦,金碧辉煌,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关于“阿房”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包括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宫殿“四阿旁广”的形状,以及宫殿建筑在大陵上等。

 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未修完,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但秦末战乱导致工程停工,最终未能完成。阿房宫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宫殿,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结晶。它见证了秦朝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阿房宫遗址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李世民奉军令到达司竹园,在此收编了前段时间曾派信使向李渊递交降书的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地方武装力量,这三支武装力量也是平阳公主在此地时,劝说归降李渊义军的。此时李世民的兵力在三支地方武装力量加入后,迅速增长到约13万人。

 随后李世民率领十三万大军,前往阿城,阿城隋朝守军见义军威猛,主动献城投降。

 李世民率军驻扎在阿城后,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过了两日,李世民义军在阿城休整完毕,继续率军向西前往约一百余里的盩厔,驻扎在那里等候李渊的下步指示。

 盩厔是今周至县,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西,是西安三大副中心城市之一。盩厔在隋朝时期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当时隶属于京兆郡管辖。“盩厔”因名字生僻,于1964年改为“周至”。

 公元617年十月初,李世民从盩厔派遣使者再次催促李渊,请求确定日期前往长安。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记载,李渊接到信后,聚集众将,说道:“屈突通向东前去阻挠我义军之师西进,他没想到,会被刘文静在潼关将他牵制住,不能返回西方,这可真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好机会啊,我们暂时不用担心他了!”

 李渊当即下达命令,传军令给驻守在永丰仓的李建成,命他精心挑选仓上的精兵,前往长乐宫;同时传令李世民率领新归附的各路军队向北返回长安旧城,听从调遣。

 永丰仓的士兵自出征以来经历过很多战斗,战斗力非常强,而且纪律严明。李建成接到命令后,丝毫不敢马虎大意,用心地层层挑选,选出那些最勇猛、最可靠的将士。挑选好之后,李建成就率领着这些精兵从新丰(永丰仓所在地)日夜兼程地赶赴长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