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隋朝皇族杨家又增加了一位傀儡皇帝(第2页)
公元618年五月十五日,由于杨侗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最近,因此,东都隋朝残余势力正式拥立杨侗登基,改年号为“元皇泰”,史称“皇泰主”。并追谥隋炀帝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杨侗称帝后,段达被任命为纳言(宰相)、封为陈国公;王世充也被任命为纳言,封为郑国公;元文都担任内史令、封为鲁国公;皇甫无逸则出任兵部尚书,封为杞国公。此外,卢楚被任命为内史令,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赵长文为黄门侍郎,他们共同负责掌管朝政。由于这七人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被后世称为“洛阳七贵”。
段达出身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父亲段严曾任北周朔州刺史。段达自幼继承爵位,长大后成为隋文帝的亲信,曾任大都督、车骑将军等职。隋炀帝时期,段达曾任左骁卫大将军,参与平定吐谷浑之乱。隋炀帝死后,段达与元文都等人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段达被封为陈国公,并担任纳言等要职。后与王世充联合,助其篡位,武德四年(621年),唐朝攻破洛阳后,段达被俘并斩首,他的妻子儿女也遭受了株连。段达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变故,他在隋朝末年的活动对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文都出生于河南洛阳,是鲜卑族,北魏景穆帝拓跋晃的后代,北周小冢宰元孝则之子,“洛阳七贵”之一。元文都在北周时期曾任右侍上士,后在隋朝历任内史舍人、尚书左丞、太府卿等职,因其才能被隋炀帝信任,曾任御史大夫。元文都与段达等人共同推举越王杨侗为帝,成为皇泰帝的重要支持者。文都建议杨侗招降李密以对抗王世充,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世充的力量。由于元文都的建议触怒了王世充,王世充发动兵变,杀害了元文都及其诸子,这一事件标志着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悲剧性结局。他的故事提醒世人,政治斗争往往伴随着残酷和不确定性,而明智的决策和坚定的立场,是在动荡时代生存和成功的关键。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弘义郡公皇甫诞之子。隋朝时历任淯阳太守,政绩为天下优等,后迁右武卫将军。隋朝灭亡后,归顺唐朝,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刑部尚书,封滑国公。皇甫无逸为官期间严明法纪、惩贪除暴、清正廉洁,很有治理之才。
皇甫无逸在第二次任职成都时,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操守,生活简朴,严格要求自己。有一次,皇甫无逸到百姓家里借宿,正值烛炬的灯炷将烧尽。主人准备添续蜡烛,皇甫无逸却认为自己已经打扰了百姓,不能再让他们破费,于是抽出佩剑砍断自己的衣带作为灯炷。他“断带为炷”的故事成为官员清廉的象征,屡被后世引用。
在任期间,皇甫无逸屡遭人诬陷,但他始终坚守正道,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信任和重用。皇甫无逸的故事和品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清廉形象成为官员的楷模,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