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75章 窦建德农民起义军的崛起和衰败(第3页)

 饶阳县还是中国内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内画水晶球、佛珠、屏风等工艺品闻名。饶阳的传统名吃仇氏金丝杂面,历史悠久,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赞赏。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饶阳后,将其改为饶州。

 再说饶阳令宋正本,他是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贤能之士。自幼便饱读诗书,游历四方,见识广博,对天下局势有着敏锐而独到的洞察力。在眼见局势日益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他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深知窦建德的力量不容小觑,且有招揽贤才、图谋大业之心。于是,他主动修书一封,后亲自拜访窦建德,向其进献了一套平定河北的精妙策略。

 这份策略详实而缜密,从战略的布局到战术的运用,从人心的争取到形势的分析,无不体现着宋正本的智慧与谋略。窦建德听完宋正本的分析与建议后,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明灯,心中大喜,对宋正本大为赞赏。此后,他视宋正本为主要谋士,在诸多重大决策上,都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对他的建议几乎言听计从。

 窦建德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他决定定都乐寿。

 隋唐时期的乐寿是现今的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乐寿原称乐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乐成隶属鹿郡,刘邦开国,汉承秦制,高祖六年,置河间郡而乐成属之。汉文帝封刘辟强为河间王,置河间国,该国辖乐成、武隧、候井、弓高四县,乐成即今献县境域之中心。东汉置乐成国,至魏晋仍归河间国,至魏晋仍归河间国。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继位,改乐城(献县曾名长乐)为乐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乐寿州为献县,沿用至今。

 今献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河北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庄。献县是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献县还是儒家文化的再生地,西汉武帝之兄刘德在此封国,招揽经学博士,搜集整理先秦儒家典籍。献县还是实事求是的发源地,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此评价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献县的汉代墓群献王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誉为“华北第一桥”的单桥,是世界上最长不对称石拱桥,堪称桥梁史之最。纪念民族英雄马本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位于这里。

 献县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以速生杨和红枣为主,是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享有“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美誉。

 窦建德在乐寿定都后不久,便设坛祭天,称长乐王,筑金城宫,设置百官,建立了短暂的夏国政权,改年号为五凤。

 此时的窦建德势力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设置了各级官员。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岗位都安排得当,使得整个统治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在行政治理方面,他重视民生,兴修水利,鼓励农耕,让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在军事防御上,他加强城池建设,训练士兵,使乐寿城坚如磐石,周边地区也得以安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他对所占据的地区有了坚实的秩序保障,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投靠。这些贤才、志士纷纷慕名而来,带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加入了窦建德的阵营,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势力和影响力。

 张玄素担任治书侍御史后,公正执法,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宋正本则凭借其卓越的谋略,为窦建德出谋划策,使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他们的行为赢得了百姓们的支持与拥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起义军之乱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矛盾。百姓们看到窦建德能够如此重视人才,并且懂得治理国家,重视民生,对这位曾经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也有了一些好感。这使得窦建德在与其他割据势力角逐中原的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人气和根基。

 窦建德自此开始以乐寿为据点,势力逐渐扩张,周边的城池纷纷响应,归附者络绎不绝。他在河北地区的威望日益提高,成为了当时北方局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然而,窦建德势力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军事上,虽然他有强大的军队,但在战略规划上有时缺乏长远眼光,容易陷入局部战争的泥潭;在政治上,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整体实力。尽管如此,窦建德势力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窦建德势力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非他能够完全左右整个局势的走向。最终,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交锋中,他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困境,不久后,宋正本因犯颜直谏,窦建德又听信谗言将其杀害,导致其政教益衰,无人再敢进言,使得窦建德的势力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努力和成就可以被忽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局势的塑造和影响,是历史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至于窦建德和他的夏国政权能否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立足于隋唐历史演变之中,我们下一章节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