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105章 隋朝旧吏许绍归顺唐朝(第2页)

 唐初武陵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西汉设武陵郡,东汉时郡治迁至临沅县(今常德市武陵区)。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合并临沅县、汉寿县、沅南县为武陵县,成为隋唐时期武陵郡(后改朗州)的行政中心。唐初改武陵郡为朗州,武陵县作为州治所延续。天宝年间曾短暂复称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回朗州。核心区域位于今常德市城区(武陵区及鼎城区部分区域),地处洞庭湖西部、沅江下游。

 自东汉起,武陵(临沅)始终为郡、州、府治所,是湘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唐初武陵县与今天常德市武陵区在地理上高度重合,其名称在民国时期(1913年)改为常德县,1988年划设武陵区并沿用至今,是常德市政府所在地。

 武陵区历史悠久,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因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而得名。这里既是古代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是联结黔东和苏皖地区的主要运输干线,被誉为“鱼米之乡”。

 今日武陵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曾是屈原、陶渊明等历史名人的流寓之地,留下了许多着名诗篇和故事。常德丝弦、荆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广受欢迎,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里还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包括常德诗墙、白马湖文化公园、丁玲公园和桃花源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常德的历史文化,也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常德市武陵区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成为湖南省内的重要区域之一。

 唐初澧阳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境内,其行政中心大致位于现今的澧县县城周边。现今的澧县仍隶属于常德市,以澧水得名,东接安乡县,南临津市市,西靠石门县,北邻湖北省松滋市。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澧阳县,属澧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澧阳郡,唐初复名澧州,治所仍为澧阳。唐代澧州辖澧阳、石门、安乡等县,是湘北地区的行政中心。明初(1369年)撤销澧阳县,并入澧州;1913年废州改设澧县,延续至今。

 澧阳县辖区覆盖澧阳平原(湖南最大平原),包括今澧县大部分区域及津市市部分区域。唐代澧阳处于楚文化核心地带,境内出土的城头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见证了其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许绍的队伍绵延数里,旌旗招展,士兵们神情肃穆,步伐整齐。许绍骑在一匹高大的黑马上,身披铠甲,腰悬长剑,目光深邃而坚定。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对过去的感慨。

 许绍自幼聪慧过人,年少时曾与唐高祖李渊一同读书习武。两人情同手足,常常在月下对酌,畅谈天下大事。那时的李渊胸怀大志,常对许绍说:“天下纷乱,百姓苦不堪言,若有朝一日我能执掌大权,必当还天下以太平。”

 许绍听后,总是默默点头,心中对这位同窗充满了敬佩。

 然而,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许绍因家族之故,不得不为隋朝效力,镇守夷陵。他虽身在隋营,却始终关注着李渊的动向。当他得知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李渊的才能与抱负,也明白隋朝气数已尽,天下终将归于李氏。

 许绍大军从夷陵出发,沿长江南下,经过黔安(今重庆彭水一带)、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澧阳(今湖南澧县一带)等郡县,集结这些郡县的兵力后北上,沿长江水道西进,经三峡进入巴蜀地区,再转陆路北上关中。大致行军路线为夷陵、三峡、巴东、夔州、万州、梁州,最终到达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