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118章 隋朝旧吏郑善果投奔唐朝(第2页)

 隋炀帝杨广被杀后,宇文化及篡夺大权,任命时任隋朝大理卿的郑善果为民部尚书。郑善果虽心中愤懑,却因时局动荡,不得不暂时屈从。不久,他随宇文化及前往聊城督战。战场上,郑善果身先士卒,却不幸中箭负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袍。他咬牙坚持,心中却充满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自身的谴责。

 聊城陷落后,郑善果被夏王窦建德的部将王琮俘虏。王琮手持长矛,冷冷注视着他,语气中带着讥讽与责备:“你出身名门,世代为隋朝重臣,为何要为弑君的逆贼卖命?以至于拼死作战,落得如此狼狈下场!”

 郑善果闻言,脸色苍白,心中羞愧难当。他低头看着自己染血的衣襟,想起父亲郑诚的忠烈事迹,不禁悲从中来,喃喃道:“我郑氏一门忠烈,今日却为逆贼所驱,实在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说罢,他猛然拔出腰间短剑,欲自尽以谢天下。

 千钧一发之际,窦建德的谋臣宋正本快步上前,一把夺下他手中的剑,厉声喝道:“郑公!天下未定,岂可轻生?你若就此了断,岂非让奸佞之徒更加猖狂!”

 我们讲过,宋正本出身于清河郡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同样是隋末世家大族,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经史典籍 。他早就听说过郑善果与自己一样满腹经纶和才华,此刻见到宋正本要自我了断,便立即起了惺惺相惜之意,出手进行阻止。

 郑善果怔怔地望着宋正本,眼中泪水滚落,心中百感交集。

 然而,由于郑善果曾跟随宇文化及,并全力抵抗窦建德的夏国军队,夏王窦建德对他并无礼遇,甚至冷眼相待。

 郑善果心知此处非久留之地,遂趁夜逃离聊城,历经艰险,辗转逃至相州。最终,在淮安王神通的帮助下,他得以安全抵达长安。一路上,郑善果心中反复思索着自己的选择与未来,暗自发誓:“此生定当竭尽全力,匡扶正义,以赎前愆。”

 三月初七,时年四十八岁的郑善果到达长安投靠唐朝朝廷,受到唐高祖李渊的礼遇,被任命为左庶子、检校内史侍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郑善果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在任期间,郑善果勤政爱民,政绩卓着,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母亲去世,郑善果离职守孝。守孝期满后,复职担任江州刺史,又转任汴州刺史。无论身处何地,郑善果都以清廉正直、治理有方着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贞观十二年(638年),郑善果去世,终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定州刺史,谥号为“忠”,以表彰其一生忠于职守、为国为民的功绩。

 郑善果虽身处乱世,但始终以忠贞和才干着称。他不仅在隋朝担任要职,为朝廷选拔贤能,还在唐朝历任地方要职,为百姓谋福祉。其事迹被后世传颂,成为隋唐之际忠臣能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