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忠烈李孝基破千年典制,成汉唐之间首位获双字谥宗室重臣(第2页)
远在长安的李渊接到急报时,竟将手中茶盏捏得粉碎——御案上摊开的《册府元龟》记载着"三日不御朝"的天子之怒,而晋阳大牢里,四十余名被俘唐将的镣铐声正为这场背叛作注。
"圣上......"李孝基以指蘸血在囚衣上书写,耳边忽然传来狱卒低语:"秦王已夺回龙门渡。"抬头望去,送饭的老卒袖口隐约露出半块鱼符,正是唐军斥候的凭证!当夜,他忍痛用食指在土墙上勾勒出河东地形图。
凛冽寒冬,李孝基与唐俭、刘世让等将领被囚于太原水牢。这位唐室宗亲并未放弃希望,每日放风时总佯装蹒跚,实则用靴尖将不同形状的石子踢向特定墙角—,三枚圆石代表"已联络旧部",五枚方石意指"需外界接应"。关押在相邻牢房的户部尚书唐俭心领神会,这位精通文墨的重臣竟将《离骚》词句刻在牢饭木盘底部,借狱卒收餐之机传递暗语。
转机出现在腊月初七。当李孝基发现狱卒王三腰间悬着的残缺军牌时,瞳孔猛然收缩,那分明是旧部刘弘基麾下的标识!他趁送饭之际低声吟诵《太原王氏谱牒》中的联句:"九原山下埋忠骨,五凤楼前续华章。"
王三闻言浑身剧震,这个因临阵脱逃被除籍的士卒,竟在敌营重逢当年在河东道赈灾时救过自己的宗室将军。三日后,王三将半块鱼符塞入发霉的炊饼,这是打开水牢闸门的关键信物。
为将情报送出死牢,唐俭的侍卫张慎微乔装成运尸人,将血书缝在阵亡士卒的衣襟内层。
他们更独创"璇玑密语",把尉迟恭铁骑的布防位置编入《楚辞·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实指突厥骑兵辰时在城阳门换防。最精妙者当属用醋汁在《金刚经》背面绘制的城防图,当这卷被佛教徒狱吏送往长安大兴善寺的经书在香炉上烘烤时,晋阳城的虚实要冲尽现无遗。
上元节前夜,李孝基在放风场地用碎石摆出"三横一竖"的暗记,这是唐军斥候标注重要目标的秘符。汾河冰面下的暗流仿佛呼应着将军的心跳,只要王三按时打开水闸,他们就能沿冰裂隙潜行二十里,与陕州总管于筠派来的接应部队在清源县芦苇荡会合。
可惜天命难违,正月初三清晨,尉迟恭亲兵在查验送往长安的佛经时,偶然发现经卷边缘的醋渍遇热显形,这场精心筹划半载的逃亡就比败露。
几日后,狱外忽起骚乱。李孝基正待动作,却见独孤怀恩引着刘武周亲兵破门而入。"堂兄好计谋!"这个李渊表弟笑得狰狞,"可惜你联络陕州总管于筠的密信,早被尉迟将军截获了。"
孤独怀恩扬手抛出半片染血的衣襟,正是李孝基前日传递的布防图。
晋阳宫刑场上,李孝基望见台下被缚的唐俭、刘世让等人,突然仰天长笑:"竖子不足与谋!"
他转头向北,仿佛透过漫天风雪看见长安太极殿:"臣弟先行一步,待二郎踏破定杨贼巢,勿忘以刘武周头颅酹我!"
腊月十八日,长安城头铅云低垂。太极殿前的青铜丧钟忽作轰鸣,惊起寒鸦数点。殿内金吾卫将军浑身缟素,捧着的漆盘里盛着半截染血玉带,正是三年前李渊亲赐永安王李孝基的生辰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