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185章 独孤怀恩之死成就唐朝开国皇帝“第一险”(第2页)

 因此,李渊当时对独孤怀恩有着复杂的情感和看法。一方面,从亲属关系来讲,他们同属一个家族体系,有着一定的亲情纽带。在隋朝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种亲属关系或许让他们彼此有所往来,维持着表面的和睦。然而,随着天下局势的恶化,李渊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布局,他逐渐意识到独孤怀恩并非一个可以完全信任和依靠的人。

 我们在读史中不难发现,独孤怀恩性格中有着贪功冒进、反复无常的一面。他看到天下大乱,便急于寻找机会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他既想在隋朝的体系内维持自己的地位,又对新兴的势力抱有幻想,试图左右逢源。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李渊对他产生了不满和警惕。李渊深知在乱世之中,只有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真心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是可靠的伙伴,而独孤怀恩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

 李渊当年说出“姑之子皆已为天子,次应至舅之子乎?”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戏谑和讽刺意味。从表面上看,这是在调侃独孤怀恩与皇室的亲属关系,在外人看来,似乎在暗示独孤怀恩也有称帝的野心。但实际上,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李渊对独孤怀恩不切实际、妄图投机取巧行为的不屑。

 武德初年,李渊自己正在积极谋划夺取天下,他需要的是忠诚可靠的追随者,而独孤怀恩的行为让他觉得此人难以担当大任,甚至可能会成为自己事业发展的阻碍。

 从正史记载来看,后来独孤怀恩果然做出了不利于李渊的事情。他在被李渊任命为蒲州总管期间,与王行本勾结,企图背叛李渊,投靠其他势力。因此,“独孤怀恩久攻不下王行本驻守的蒲坂城”这一行为,是否当时已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和不忠,也让李渊之前对他的怀疑得到了印证。

 在隋末唐初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下,李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看透了独孤怀恩的本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渊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谨慎选择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他深知身边人的品性和能力对于自己事业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独孤怀恩这样心怀不轨的亲属,他始终保持着警惕,最终果断采取措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和事业的稳定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过,这种屈辱感在独孤怀恩的私人行为中可见端倪。当夜,独孤怀恩独坐于先祖独孤信的画像前。烛火将"大周柱国大将军"的金漆匾额映得忽明忽暗,他手中攥着三份婚书抄本,隋文帝聘其姑独孤伽罗为后的文牒、唐国公李昞娶其姨独孤曼陀的聘书,以及李渊称帝后追封生母的诏书。鎏金错银的卷轴上,唯独不见独孤氏男子的名讳。

 "锵!"独孤怀恩手中七星宝剑猛然劈碎案上越窑青瓷,值更仆役听见家主嘶吼:"独孤氏女子载入史册者十二人,男子竟无一人得列传!"

 身边元君宝进言道:“公岂甘为裙带之臣乎?”这位代北豪族出身的部将,成为点燃独孤怀恩叛乱之心的火种。

 元君宝悄然展开怀中掏出的密信,接着说道:"宋金刚使者昨夜抵营,愿以五万精兵换大将军'清君侧'旗号。更妙者,"元君宝话音停顿,用手指指着信末朱印,继续道"此乃萧铣亲笔,许诺荆襄粮船直抵潼关!"

 独孤怀恩抚剑沉吟道"吾家七女皆入青史,然《周书》竟无独孤男儿列传!"

 元君宝捧出仿制玉玺,低声道"待龙入长安,臣当亲撰《独孤本纪》!"

 仿制玉玺印文"承周绍隋"四个字在摇曳的灯光中寒光逼人。

 元君宝精妙的心理操控术与独孤怀恩压抑的家族怨念,在黄河冰裂声中交织成武德年间最危险的阴谋。而案头那盏被剑风劈灭的青铜灯,恰似独孤氏百年荣光的最后余烬。

 元君宝极力撺掇独孤怀恩“另立门户”是有原因的。唐朝初年,元氏虽列代北豪族,但始终未入关陇核心。撺掇独孤氏称帝,若事成,其可获从龙首功,从而打破"元氏不掌相印"的百年困局。

 况且,他还有私仇公报的心理,元君宝之弟元宝藏任荥阳通守时,遭李密部将程咬金屠城,家族牺牲很大。其投唐后李渊仅授其五品郎将,他认为李渊对元氏家族重视不足,深以为恨。

 巧的是,元君宝当时通过河东斥候系统掌握到关键情报,得知李世民主力被宋金刚牵制在柏壁,长安守军不足三万,其分析若联合吕崇茂东西夹击唐军,其支持独孤怀恩叛乱胜算极大。

 而且,元氏祖籍洛阳,对李唐"关中本位"政策深恶痛绝,其内心实为"愿复汉魏衣冠"。元君宝作为代北军事贵族的代表,其"宁拥关陇旧主,不事山东新朝"的心态,恰是玄武门之变前权力暗流的预演。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曾经讲到,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当尉迟敬德铁骑冲破唐军前锋军营时,独孤怀恩与元君宝对视的瞬间竟露出笑意。混战中,尉迟敬德亲率三百玄甲骑直扑唐军中军,狼牙棒扫过之处血雾弥漫,独孤怀恩的帅旗轰然折断。当唐俭被两名胡兵反剪双臂时,他瞥见元君宝竟主动做出投降之态,这个诡异举动让他心头一颤。

 "李渊的工部尚书,不过如此。"尉迟敬德用朔尖挑起独孤怀恩的下巴说道,铁面下传来金属般的冷笑。

 被俘的唐军将领被捆作一串押往介休城,途中元君宝忽然凑近唐俭耳语:"独孤尚书(独孤怀恩曾任尚书之职)近来谋划重大的事情,如果能够早点决断,怎么会有今天的耻辱呢!"

 话音未落,押解骑兵的皮鞭已抽在他背上。唐俭望着雪地上蜿蜒的血迹,想起临行前李世民那句叮嘱:"独孤氏门生故吏遍河东,叔珩(唐俭字)当察其异动。"

 介休地牢里,湿冷的石壁渗着冰珠。尉迟敬德提着马灯巡视时,元君宝突然高喊:"将军可知独孤尚书乃两朝国戚?"

 这声喊叫让唐俭更加警觉,借着昏黄光线,他看见元君宝袖中滑出半枚隋朝虎符。当夜,地牢深处传来尉迟敬德与独孤怀恩的密谈:"若将军愿献柏壁粮道,某可修书请宋元帅..."唐俭将耳朵紧贴石壁,指甲在墙上刻下三道血痕。

 之后,唐俭在敌牢中秘密联系外界,在写给秦王李世民的密信中言道:"元贼每提及独孤氏,必以袖掩'承'字,臣疑其有'承天命'之念。"

 正是这番观察,促使唐俭说服尉迟敬德释放刘世让,成就了后来的渡口惊变。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初,柏壁战局突变。秦王李世民亲率玄甲军奇袭尉迟敬德粮队,又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独孤怀恩趁机逃回唐营。李渊又命他率军前去攻打蒲反。

 独孤怀恩在美良川之战后能独自逃脱,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作为隋唐两朝皇亲,他享有外戚身份的特殊待遇。尉迟敬德虽为敌将,却深谙关陇贵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对待这位皇亲时"以帛覆面"避免直接冲突,为其留下转圜余地。

 而且独孤怀恩时任工部尚书的特殊身份也成为保护伞,尉迟军为获取唐军床弩机密,特解除独孤怀恩镣铐三日,客观上为其趁乱逃脱创造了条件。

 这种身份特权与官职便利,使得独孤怀恩在众俘虏中拥有其他将领难以企及的活动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军事博弈中的各方势力默契更促成其逃脱的关键。李世民在取得美良川大捷后,刻意采取"驱虎吞狼"策略,释放独孤怀恩既能扰乱唐军指挥体系,又可在敌军中埋下隐患。尉迟敬德作为降将出身的将领,则抱着骑墙观望的心态,私下叮嘱部属"遇独孤氏者勿伤,或为晋身之阶"。这种心照不宣的政治投机,使得看守体系出现人为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