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186章 突厥拥立“隋王”小朝廷(第2页)

 仪式程序暗藏三重政治隐喻。先由突厥贵族牵来九匹白驼,按草原传统向长生天洒祭马奶;继而搬出江都兵变中抢救出的隋室重宝,包括残缺的传国玉玺和杨广征辽东时穿戴的金鳞明光铠;最后才由处罗可汗亲自将嵌有狼头纹的鎏金王冠戴在幼儿头顶,这个动作刻意模仿了隋文帝当年接受突厥启民可汗朝拜的姿态。

 帐外列阵的万名汉人士民被迫三次行叩拜大礼,他们当中混着突厥射雕手伪装的"隋军",铁甲下露出翻毛皮靴。

 最具戏剧性的是处罗可汗命人抬出的"隋王仪仗",八名粟特工匠打造的鎏金步辇,却配着突厥式的苍狼头轿顶;三十六面朱雀旗上用突厥文绣着"天命所归";就连杨政道身着的玄色衮服,也特意在袖口织入代表突厥王族的蓝鹿纹。

 当夕阳将牙帐金顶染成血色时,处罗可汗突然抽出弯刀划破手掌,将血滴入盛着黄河水与鄂尔浑河水的金叵罗,强迫在场汉官分饮,这个即兴添加的环节,让精心设计的文化嫁接露出了草原霸权的本色。

 这场持续三天三夜的册封大典,实则是用中原礼器盛装的草原政治盛宴。当萧皇后颤抖着替孙儿接受"大隋天子"封号时,帐外突然狂风大作,卷走了仿制的隋朝旌旗,只剩下突厥狼头纛在暮色中狰狞舞动,恰似历史给这个傀儡政权写下的残酷写照。

 突厥的处罗可汗迎接杨政道,拥立他为隋王后,当时在北方地区的中原士人和百姓,处罗可汗将他们全部划归杨政道管辖,总共聚集了上万人。依照隋朝制度设置了文武百官,政权中心设在定襄(即隋朝时期的定襄郡,治所在大利城)。

 当年,处罗可汗选择拥立杨政道,实则是对中原政局变化的精准回应。此时唐军已击溃刘武周收复河东,突厥在并州的影响力遭到重创。通过扶植"隋王"政权,既可维系对代北地区的控制,又能以"存亡继绝"之名获得道义优势。史载处罗可汗将流落突厥的万余中原士民划归杨政道,并非单纯的人口安置,而是重建了一个微缩版的中原官僚体系,从太尉豆卢毓到尚书令韦协,皆为隋室旧臣,这种建制使得定襄政权具备了与唐廷分庭抗礼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