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190章 唐将张纶浩州大捷,刘武周部将张万岁再受重创(第2页)
唐初的“纵队突击”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多次使用,例如苏定方征西突厥时,通过纵队突击配合骑兵侧翼包抄,有效瓦解敌军阵型。此阵属于李靖《卫公兵法》的战术体系,也强调“活用机动力”,纵队突击正是其“步骑协同”思想的具体体现。
此阵法是一种适应狭窄地形的战术编组,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列步兵与骑兵的协同配合实现快速突击。根据文献记载,当唐军面临狭窄地形时,会将原本横列的步兵大队拆分为纵队突击阵型。
“纵队突击”阵以200个步兵大队为基础,拆分组建15个150人的核心步兵大队(每队由3个原大队组成),作为突击主力。
这些步兵大队被分为三列。第一列(战锋队),由85个步兵大队组成,直接承担正面突击任务;第二列(驻队),由85个步兵大队作为第二梯队,负责支援和轮换;两翼骑兵由80个骑兵大队部署于步兵两侧,提供机动支援和侧翼突击。
若第一列战锋队攻击受阻,骑兵和后续驻队会迅速接替发起冲击,战锋队则撤回整队;若骑兵等支援力量受挫,步兵同样撤回重组,形成循环接力。而且纵队阵型便于在狭窄地形中展开纵深攻击,同时通过骑兵的快速穿插切断敌方补给或侧翼,形成局部优势。
两军激战半日,张万岁部被唐军截为三段,其残部退守张家堡时,又遭李仲文预先埋伏的床弩部队狙杀。史载,此战唐军斩首敌军千余级,俘获战马四百匹,张万岁仅以身免,逃回本部。
此战,张纶创造性地运用"军镇-乡兵"协同作战模式,即在战时征调郭氏坞堡私兵三百人伪装运粮队,诱敌深入伏击圈;战后立即组织王氏宗族修复渡口浮桥,确保前线粮秣三日即达柏壁大营。这种军民融合战术,也是唐代前期边防体系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