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03章 刘武周割据势力彻底败亡(第2页)

 占据河北的割据势力窦建德听闻刘武周覆灭的消息后,一股寒意袭上心头,被迫做出唇亡齿寒的战略调整。他坐在营帐之中,眉头紧锁,不停地来回踱步。

 谋士凌敬在一旁劝道:“大王,刘武周与咱们虽非盟友,但同为割据势力,如今他败亡,大唐下一个目标恐怕就会是咱们了。”

 窦建德听后,停下脚步,重重地叹了口气:“唉,这李渊父子确实厉害,刘武周那样的劲敌都被他们打败了。如今我河北之地,虽兵强马壮,但也得早做打算啊。”

 于是,窦建德下令加强防御工事,在边境地区增派重兵把守。同时,他派遣使者前往洛阳的王世充处,商讨联合抗唐之策。

 窦建德在信件中诚恳地写道:“王兄,如今刘武周已灭,大唐势力渐强,我等若再各自为战,恐难自保。不如联合起来,共抗唐军。”

 王世充当时虽表面上应允,可内心却有自己的小算盘,对窦建德的提议只是敷衍了事,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因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后,本就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洛阳城中当时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其军事部署正在战略收缩,刘武周的灭亡同样也让他更加焦虑不安。

 一日,王世充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道:“朕坐拥洛阳富庶之地,却不能像李渊那般开疆拓土。如今刘武周败亡,大唐下一个必是我洛阳!”

 大臣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此时,王世充身边老将段达说道:“陛下,如今局势危急,不如暂且收缩防线,巩固洛阳城防,再从长计议。”

 王世充无奈地点了点头。然而,他的这一决策却引发了内部将领的强烈不满。一些将领认为应该主动出击,与唐军决一死战。其中,单雄信更是愤怒地说道:“陛下,我们不能如此怯懦!刘武周败亡,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失败。我们应该集结兵力,与唐军大战一场!”

 王世充看着单雄信,心中虽有不满,但也不好发作,只能安抚道:“单将军,你先冷静一下,朕自有打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世充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将领们之间相互猜忌之心更为严重,郑军军心逐渐涣散。而刘武周的灭亡,也让王世充愈发意识到自己处境艰难,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的战略,继续收缩防线,加强洛阳的防御。

 当刘武周覆灭的狼烟传遍中原,各地小割据势力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望着案头舆图上日益扩张的唐军红标,终于看清割据称王的幻梦终将破碎。这些乱世枭雄在生存压力下分化出截然不同的求生之道:或举城献降换取丹书铁券,或暗遣质子谋求缓冲余地。

 鲁南徐圆朗的选择最具戏剧性。这个曾与瓦岗军争夺运河的枭雄,在阴雨连绵的深夜独坐军帐,将佩剑反复出鞘归鞘七次后,突然召来心腹,道:"备三斛夜明珠,挑二十名死士,明日护送使者西进长安。"

 当徐圆朗风尘仆仆的使团跪在太极殿丹墀前时,为首的文士高举舆图朗声道:"吾主愿举旌易帜,唯求长安赐徐氏祠堂三炷清香。"

 李渊听后,抚须大笑,执朱笔在奏章上疾书:"敕封徐圆朗检校右武卫大将军,食邑三千户。"却又在诏书末尾意味深长地添了句"即日入觐",笔锋在绢帛上拖出凌厉的墨痕。这个细节被史官郑重记录,成为"墨痕诏"典故。

 还有一些小割据势力试图寻找唐朝的对手作为靠山,以图自保。然而,在唐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他们的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

 刘武周势力覆灭后,唐军彻底掌控了河东战略要地。据《旧唐书·刘武周传》记载,"并、汾旧地尽复归唐",基本解除突厥与中原割据势力南北呼应之势,使唐廷得以抽调原驻守太原的李世积部转战河南战场。

 蜗居洛阳城的王世充闻讯,则开始"增修洛阳城堑",窦建德则"遣使结好突厥"。而且,王世充在不久后"去越王号,改称郑王",显示了其政治姿态变化。河北地区豪族开始转投李唐,史载:"山东豪杰多杀官吏应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