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唐朝兵不血刃连收三城(第2页)
该路段全程约150公里,分作"北鸦"(伊阙至汝州大安镇)、"中鸦"(大安至鲁山分水岭)、"南鸦"(分水岭至鲁阳关)三段,其中鲁阳关段即楚汉时期的"三鵶路",《读史方舆纪要》称其"自昔南北战争,走三鵶如涉平地"。
伊阙即今洛阳市南郊的伊阙山,因伊水穿山而过形成天然门阙得名,现存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即位于此。此地距洛阳故城约12公里,两山夹峙形胜天成,《水经注》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自春秋时期便是洛阳南部门户,秦始皇曾置伊阙关,汉晋至隋唐皆为拱卫东都的军事要冲。
三鸦路北端直抵伊阙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南阳盆地与洛阳盆地的战略捷径,邓州势力经此道北上可朝发夕至威胁东都,这正是王世充政权对邓州易帜深感震恐的地缘根源。
王世充在五个月前(武德三年三月)攻克该城后,虽委任有刺史镇守,然《旧唐书》《新唐书》皆未载这位刺史姓名,足见其统治根基在当年已非常薄弱,不值一提。这位无名刺史赴任仅五个月即遭城内豪强擒获,暴露出王世充郑政权对地方控制力的严重不足。而发动反正的"豪右"虽未留名青史,但从其能迅速控制州城来看,当为掌握乡兵部曲的地方大族。
八月十五月圆夜,邓州城东坞堡骤然升起九盏赤红孔明灯。城内地方豪强率三百庄客扮作献礼队伍混入王世充设立的刺史州衙,八名壮汉抬着的"中秋贺礼"木箱轰然炸裂,跃出的竟是两名披甲死士。王世充任命的刺史正在庭中接待来宾,手中银杯尚未放下,咽喉已被死士淬毒袖箭贯穿,这位刚从洛阳赴任的刺史至死仍紧攥着半块胡麻月饼。
当这位倒霉的刺史尸体倒地之时,城南粮仓突然烈焰冲天,这是反叛的豪强与唐军约定的归降信号。五个月前王世充破城时埋藏的六千石军粮,此刻化作了照亮唐骑入城的烽火。
此时距李世民准备发动洛阳围城战尚有两个月,邓州反正犹如一柄利刃插入了郑国腹地。自洛阳向东南经广成关至邓州,沿途汝、鲁诸县皆在郑军控制下,但邓州易帜使得这条防御链出现致命缺口。唐军可经此直接威胁南阳盆地,与武关道唐军形成夹击之势。
王世充为应对危机,不得不分兵加强南线防御,这为后来李世民在洛阳战场的决胜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看似地方性的反正事件,实为中原战略格局转变的重要节点。
又过了两日(八月十七日),梁师都集团驻守的河套平原上突然扬起唐军旌旗。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载,梁师都部将张举率千余精兵自石堡归降,这座位于夏州东境(今陕西横山区东北波罗堡附近)的军事要塞易手,标志着唐朝对朔方割据势力的战略挤压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