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33章 杜才干诱杀邴元真,实系于地理与人脉之经纬(第2页)

 在军事补给方面,濮州周边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能够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补给。在长期的战争中,稳定的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濮州的农业资源可以为驻守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当地的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能够制造和供应部分军事装备和物资。

 隋唐时期,濮州作为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承担着区域管理的职责。州府所在地的濮阳(今属濮阳部分区域)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设有各级官府机构,负责管理地方政务、征收赋税、维持治安等工作。州府的有效管理对于稳定地方秩序、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濮州的战略地位重要,当时虽处战乱,但经济相对发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谋士武将汇聚于此。这些人才不仅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格局。他们有的参与地方治理,有的投身军旅,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九月廿六日夜,濮阳城楼之上,杜才干抚摸着城墙箭垛上的缺口,这是三年前与宇文化及血战留下的痕迹。三日前,他以遣使向邴元真递送投诚文书,刻意在文书中流露彷徨无措之态,又命士卒拆除城防器械以示诚意。此刻,他凝视着黄河对岸王世充郑军的点点篝火,对身后副将说道:"邴元真明日将至,尔等须将旌旗换成郑国旗号。"

 副将领命退下,前去安排相关事宜。自负于官威的邴元真果然中计,仅率百余名亲卫便大张旗鼓进入濮州。

 次日辰时,黄河渡口邴元真乘楼船抵岸,其麾下百余甲士的鳞甲在秋阳下泛着冷光。这位以"舌辩"着称的李密叛将拱手笑道:"杜将军坚守孤城三载,郑帝特赐金鱼符,加封镇军大将军!"

 杜才干单膝跪接诏书时,史载其"阳为屈膝,阴蓄死士"。午间宴席酒过三巡,当叛将邴元真在州衙正堂高坐接受拜谒时,杜才干突然掷杯为号,二十名甲士自屏风后涌出将其擒拿。面对惊惶失措的邴元真,杜才干厉声痛斥道:"昔年魏公(李密)待你如萧何,你却做丁公之叛!"

 说罢,杜才干遂亲执陌刀斩其首级,命快马将这颗血淋淋的人头星夜送往黎阳李密墓前。三日后,濮州城门洞开,杜才干率八千精锐并三十万石粮草归降秦王李世民,这场充满戏剧性的复仇不仅瓦解了王世充在黄河以南的重要据点,更成为瓦解郑政权士气的关键转折。

 当邴元真首级传示河南诸州县时,史载"世充将吏降者相继于道",为次年李世民决战虎牢关、平定王窦联军埋下重要伏笔。

 李世民得报杜才干斩杀邴元真献濮州城后,他对满帐将领笑道:"昔日在桃林驿,此贼曾讥孤'黄口小儿',今观之,不过冢中枯骨已。"

 当杜才干将邴元真首级装入鎏金漆匣时,黄河岸边的晨雾正笼罩着这座战略要冲。这位李密旧部出身的将领心里明白,这份血腥的投名状绝非简单的城池交割,而是撬动中原战局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