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唐将李大亮兵临汉水,破樊城锁襄阳(第2页)
唐代金州属山南西道,下辖六县(如西城、洵阳、石泉等),州治设在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老城街道)。辖区涵盖今安康市全境及周边部分区域,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穿流而过,是连接关中与巴蜀、荆襄的交通枢纽。
西晋至南北朝时期,金州称魏兴郡,后改吉安郡。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始设金州,因境内汉江产砂金而得名。明代洪武年间,改称兴安州,清升为兴安府。到了民国时期,废府设安康县,后改安康市。
唐代金州是长安南出秦岭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子午道、库谷道(通往关中)和汉江水路(东下荆襄)。此地汉江航运便利,金州成为陕南的粮食、漆器、茶叶集散地,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写“汉江临泛”便是描绘德此地风光。
唐初金州地处秦岭以南,是稳定巴蜀、防御南方割据势力的前沿,李大亮任司马期间协助总管整饬军政,巩固了唐朝对陕南的控制。
现代安康市仍保留部分唐代遗迹,如安康古城墙,是现存明清城墙,但基址可追溯至唐代金州城。汉江码头遗址见证唐代水陆交通的繁荣。安康市汉滨区有“金州路”“金州广场”等地标,也是延续了历史记忆。
李大亮任职的唐代金州时,是唐初稳定西南边疆的关键节点。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位于唐代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东南方向,两地直线距离约200公里,但因需穿越秦岭山脉,实际通行路程更长,约300公里。
长安直南穿子午谷至金州,全长约330公里,最险峻。库谷道(库峪-乾佑河)段,长安东南行,较子午道平缓,是唐代主要官道之一,也是古驿道之一,用以传递文书、调动军队、运输物资,金州是控扼秦岭以南的咽喉。
秦岭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道路“缘山傍涧,悬绝百仞”,栈道需凌空架设(如着名的“石门栈道”)。李白《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形容此类险途。
唐代“八百里加急”的实测,急递分等级“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日行极限约800唐里≈432公里),但实际受地形限制极大。长安至金州若以“八百里加急”,理论上需约12小时(按均速35公里/小时),但因秦岭栈道曲折险峻,实际耗时远超于此。
李大亮受命前往的樊城、邓城与襄阳均位于汉水中游地带,其中樊城与邓城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一带,隔汉水与襄阳城相望,形成“南襄北樊”的地理格局,而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作为汉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扼守南北水陆要冲,是连接中原与江南、关中与江汉平原的战略枢纽。
从长安的视角看,这一区域位于都城东南方向约600公里外,需穿越秦岭东段的武关道或沿汉江东下,经金州(今陕西安康)进入汉水谷地。金州作为长安南出秦岭的第一重镇,与襄阳直线距离约400公里,两地通过汉江航道及沿岸陆路相连,构成了一条贯通关中与荆襄的军事经济走廊。
唐初朝廷派遣李大亮至樊、邓一带,政治与军事目的非常明显。隋末群雄割据时,襄阳曾为萧铣政权所控,地方豪强与残余势力仍暗藏隐患。樊城、邓城作为襄阳外围屏障,是汉北平原的军事支点,若不能有效安抚,可能威胁唐朝对汉江中下游的控制。
李大亮早年治理金州时展现的军政才能,尤其是稳定秦岭以南的经验,使其成为南下经略的理想人选。其任务核心在于以军事威慑与怀柔政策双管齐下,一方面整饬防务、谋划收复襄阳周边尚未完全臣服的区域,确保汉江航道畅通,使江南钱粮可溯汉水、经金州转运至关中;另一方面招抚流亡、劝课农桑,瓦解地方豪族与旧政权势力的反抗基础,将荆襄之地彻底纳入唐朝赋税与兵源体系。
唐朝朝廷此举不仅为贞观年间经略江南、平定辅公祏叛乱奠定后方基础,更通过强化汉江流域的统治,构建起以长安为中心、辐射东南的帝国动脉,凸显了唐初朝廷“以抚固战,以战促统”的边疆战略智慧。
当时,正值唐王朝与王世充(郑政权)争夺中原控制权的关键时期。时王世充之侄王弘烈据守襄阳一带,扼汉水要冲,威胁唐军经略荆襄的侧翼。为扫清南线障碍,唐高祖李渊命行军总管李大亮率偏师南下,配合李世民主力对洛阳的围攻,执行“断郑右臂”的战略任务。
十一月十三日,李大亮部突袭樊城镇(今湖北襄阳樊城区)。此地位于汉水北岸,与襄阳城隔江相望,王弘烈在此布设十四处连营,以部将国大安领精兵五千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