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唐将李大亮攻克沮华二州(第3页)
十二月十一日辰时,当沮州城头的郑字大旗换成唐幡时,李大亮已在华州府衙展开江防图。这位深谙"因粮于敌"的将领,正指令士卒将缴获的三百艘漕船改装为连环炮舰,每船均架设五具改良型投石机,石弹以华州特产的桐油浸泡。这些漂浮的攻城平台沿汉水列阵,将襄阳彻底笼罩在三百步的死亡射程内。
王弘烈在襄阳城头目睹了最绝望的景象,上游漂下的唐军战船竟在沮州险滩如履平地,船底特制的逆齿铁轮咬住暗礁稳固船身;下游华州方向飘来的不只是焦糊味,还有装满麦粒的麻袋,那是唐军故意泄入江中的军粮,随波逐流的麦浪击垮了守军最后的斗志。
此役唐军折损不过八百,却斩获战船四百、粮秣三十万斛,更关键的是打通了汉水航运的大动脉。当洛阳城里的王世充再也听不到汉江漕船的号子声时,李世民的主力大军已踏着冰封的洛水,完成了对东都的合围之势。
李大亮双剑锁江的战术,亦成为后世兵家研究水陆协同作战的经典范本,那些燃烧在汉水的智慧之火,映照出大唐将星们超越时代的战争艺术。
这场看似局部性的州郡争夺战,实为唐王朝经略中原的关键落子。当唐军旗帜插上两州城头时,不仅意味着襄阳彻底沦为孤城,更标志着唐军成功在江汉平原建立起稳固的北进基地。唐军从沮州北出可直趋南阳盆地,与李世民在洛阳战场的主力形成夹击之势;且唐军可自华州东进可直接威胁随枣走廊,将王世充势力压缩在洛阳周边。
这种对地理枢纽的精准把控,再次展现出初唐将领深谙"控扼要冲,制敌命脉"的战争智慧,为不久后的洛阳决战奠定了决定性优势。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