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许绍攻取荆门镇,优待俘虏获美谈(第3页)
此役得手后,唐军打通了汉江南下通道,江陵门户洞开。萧铣急调重兵北援,反致江陵守备空虚,为次年李靖率大军自夔州顺江东进、直捣腹心创造战机。许绍却未及亲见萧铣覆灭,因积劳成疾于武德四年(621年)病逝军中。唐高祖闻讯恸哭,追赠荆州都督,诏书称其“镇遏边鄙,缮甲兵,耀威武”,一语道破这位乱世名将的功业所在。而荆门古战场上的烽烟,终随汉江水流入历史长河,唯余《元和郡县图志》中“荆门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的冰冷记述,默诉着那段铁马冰河的岁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隋末烽烟四起的武德年间,峡州刺史许绍镇守的疆域恰似一片乱世孤岛,北面与王世充郑政权的襄州(今湖北襄阳)仅一水之隔,东境同萧铣梁国的荆门镇(今湖北荆门)犬牙交错。三方势力交汇的峡州边境,本应是剑拔弩张的是非之地,却因许绍独特的治军方略,演绎出一段充满人性光辉的传奇。
每当秋草泛黄、战马嘶鸣的季节,汉江两岸总会爆发小规模冲突。梁、郑两军的巡逻队若擒获许绍麾下士卒,往往就地斩首,将血淋淋的首级悬挂在界碑之上示威。而许绍对待俘虏的做法却截然不同,被押解回营的梁郑士兵不仅未被虐待,反而能领到三日口粮与御寒衣物。更令人震撼的是,许绍常亲自来到战俘营,指着营中堆积如山的粮袋对俘虏们说道:"这些粟米本可充作箭矢,如今却要分与尔等。非是许某畏战,实不愿见百姓骨肉离散。"说罢便打开营门,任其自由归乡。
这般以德报怨的举措,在血腥的隋唐交替之际犹如石破天惊。某次郑军将领王琮俘获五名唐军斥候,正要按惯例处决时,突然想起上月许绍释放的郑军战俘带回的见闻,那些战俘描述唐军营中竟有专为敌方伤员设立的医帐。王琮握刀的手终究没能落下,长叹一声道:"吾等若再行杀戮,与禽兽何异?"遂将唐军俘虏暗中放归。此类事件经年累月,竟在梁郑军中形成不成文的规矩,凡遇许绍部卒,或避而不战,或擒而不杀。
至武德三年冬,许绍镇守的峡州边境出现奇观,其他战区哀鸿遍野之际,而这里的汉江渡口竟有商旅往来。梁国樵夫与郑国渔夫常在晨雾中隔江对歌,刀兵之声渐稀。当萧铣在江陵宫中怒斥将领"为何不取峡州"时,其麾下老将张绣伏地泣告:"许使君以仁义待我士卒,若强攻其境,恐三军不愿举刀啊!"这段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边境传奇,最终被司马光载入《资治通鉴》,成为冷兵器时代罕见的"仁者无敌"的鲜活话题。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