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52章 郑使王琬访洺州乞师求援(第3页)

 夏王窦建德在洺州万春宫承晖殿接见郑使臣王琬、长孙安世等人。窦建德抚摸着案头斑驳的隋宫铜雀灯,目光扫过阶下鎏金马鞍,说道:"代王殿下这身行头,倒让孤想起大业八年辽东城外的雪夜,彼时杨广的明光铠可比今日耀眼!"

 王琬赶忙趁势解下佩剑横托掌心,剑鞘错金纹映着炭火,稍带得意之像,道:"夏王明鉴,此剑乃宇文恺监造,曾悬于江都离宫正殿。今郑夏同受李唐逼迫,犹如当年陛下困守河间......"说着,他忽然单膝跪地,甲叶铮鸣间,继续道,"若得河北铁骑南下,洛阳太仓三十万石粟米愿充军粮!"

 长孙安世则自袖中取出黄麻卷轴徐徐展开,补充道:"汲郡张升、魏州崔弘度等二十七姓家主联署在此。夏王请看,这漳南故里三万亩桑田,今岁蚕丝已悉数入库。"

 窦建德听罢,猛然起身,腰间杨雄旧玉撞上案角,他点指着求援信,问向谋士刘彬道:"好个'平分天下'!尔等总说'汉高祖伪游云梦',今日这洛阳来的说客,倒比蒯通更会借尸还魂!"

 长孙安世向前半步,手中式盘铜勺正指"危"宿,接着从怀中掏出半枚虎符,对夏王窦建德说道:"昨夜荧惑守心,太白经天,若合此符于汲郡武库,十万具装甲骑立时可发!"

 窦建德抓起案上冷酒一饮而尽,琥珀杯沿磕落齿间):"回去告诉王世充!待洛水化冻之日,让他把杨广的龙舟给我烧了祭旗!"

 其谋士刘彬此时进言道:"王上英明,今唐有关中,郑有河南,夏据河北,此鼎足之势也。今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危。"

 刘彬的这番战略分析,终使窦建德决意发兵。但为待春耕后保障军粮,故意拖延至次年三月方整军南下,此举虽合农时,却错失与王世充内外夹击唐军的最佳战机。这段充满政治博弈的求援历程,成为决定中原归属的关键转折。

 王琬出使洺州时,虽然凭借精心打造的隋宫仪仗与御马"狮子骢"成功说服窦建德发兵援郑,其炫目的鎏金锁子甲虽令夏军将士恍见大业遗风,却最终因这份耀武扬威招致杀身之祸。不久后的虎牢关之战中,王琬随窦建德大军南下,在五月初二的决战当日仍策马阵前耀武,不料被唐将宇文士及突袭擒获,成为唐军瓦解夏郑联军士气的关键节点。洛阳城破后,王琬随王世充投降唐军,本可免死,但因李世民在长安街头展示战利品时,其华贵装束引发关中百姓对隋末奢靡之风的愤慨,最终与王世恽等十余王氏宗亲同被处决于洛水之滨,时年约三十余岁。其短暂而显赫的一生,则折射出隋末宗室勋贵在乱世中的典型命运轨迹。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