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李靖李药师献“取萧铣十策”立威名(第2页)
第三策:择机而动,乘懈而击。 李靖精准预判萧铣政权的内部危机。他主张等待最佳战机——利用萧铣为防将领割据而“罢兵营农”导致江陵空虚的致命失误,以及长江秋汛(水势利于顺流东下)的有利天时,突然发起进攻。此策强调以静制动,一击必杀。
第四策:集中精锐,速战速决。 针对唐军劳师远征、后勤压力巨大的现实,李靖提出必须集中最精锐的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核心,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强调初战即决战,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瘫痪萧铣的中枢。
第五策:出其不意,三峡奇袭。这是十策中最具胆略的战术核心。李靖力排众议,坚持在萧铣认为三峡水险、唐军绝不可能在汛期冒险的认知盲区,亲率轻锐舰队趁江水暴涨之机,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势,强行突破瞿塘峡等天险,打乱萧铣的沿江防御部署。
第六策:分进合击,直捣腹心。 突破三峡后,李靖计划兵分多路:主力舰队顺流直扑萧铣都城江陵(今湖北荆州);同时派遣精锐步骑登陆,水陆并进,扫荡长江两岸要点,切断江陵外围联系,形成合围之势,使萧铣首尾不能相顾。
第七策:先破援军,孤立江陵。 李靖预见到萧铣在江陵被围后,其散布在江南、岭南的部将(如文士弘等)必来救援。他部署在江陵外围关键要隘(如清江口)设伏,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溃来援之敌,彻底断绝江陵守军的希望。
第八策:攻心为上,瓦解士气: 在围困江陵时,李靖严禁士卒抢掠,善待俘虏,将缴获的敌方舟舰尽数弃置江中任其飘下。此计旨在向萧铣控制区传递“援军舟船已被尽毁”的假象,制造恐慌,瓦解江南、岭南诸州抵抗意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第九策:善用降众,以敌制敌。 对于投降的萧铣将领和军队,李靖主张妥善安置并大胆任用其有威望者(如俘获的水军都督郑文秀)。利用他们招抚未下州县,加速瓦解梁政权残余力量,减少唐军阻力,实现“以梁人定梁地”的高效统治。
第十策:怀柔安民,速定南疆。 平定江陵后,李靖强调迅速恢复秩序,严明军纪,抚慰士民。对主动归附的萧铣旧部及南方州县官员示以宽大,尽快稳定人心,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上的有效控制,为唐朝迅速整合整个南方奠定基础。
这十条计策,从稳固后方、建设水军、捕捉战机、突破天险、战术展开、击溃援军、心理震慑、招抚降众到战后安抚,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战术的完整作战体系。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靖“料敌机先”、“攻心伐谋”、“因势利导”、“速战速决”的卓越军事智慧。
而李孝恭正是依此十策,在李靖的实际指挥下,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准备(造船练兵)到实施(突破三峡、攻克江陵、收服岭南)的全过程,仅用数月便一举消灭了雄踞南方的萧铣政权,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谋定后动,一击必杀”的经典范例。十策虽佚,其神犹存。
当时,李孝恭看了李靖的“取萧铣十策”,大为佩服。
夔州总管府内,烛火摇曳,映照着铺满舆图与文卷的案几。李唐宗亲、赵郡王李孝恭眉头紧锁,目光在描绘着三峡险滩与荆楚大地的图上反复巡梭,萧铣的梁国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心头。对面的李靖,神色沉静如古井,将一卷墨迹未干的绢帛双手奉上:“殿下,破梁之策,卑职略有拙见,计凡十条,请殿下过目。”
李孝恭接过绢帛,起初只是带着审视宗室重臣应有的谨慎展开。然而,随着目光逐行扫过那力透纸背的字迹,他脸上的凝重渐渐被惊异取代,呼吸也不自觉地变得深沉。他时而凝神细思,时而以指节轻叩桌面,当读到“乘其罢兵营农,江陵空虚,择秋潦迅涨,顺流东下,出其不意,直捣腹心”时,他的手指猛地停在“瞿塘峡”三个字上,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抬头直视李靖,惊叹道:“秋潦迅涨?瞿塘峡此时怒涛如雷,舟楫倾覆者十之八九!药师,你竟要选此等凶险之时,强行突破这天堑?!”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震惊与质疑,在他看来这简直是违背常理的疯狂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