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67章 秦王李世民移军青城宫,王世充老谋深算布绝阵(第3页)

 更为关键的是,王世充将阵线的后方,稳稳地倚靠在奔流不息的谷水岸边。这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渑池,一路蜿蜒东来,不仅是洛阳西北重要的水源命脉,更是天然的军事屏障。它流经皇家禁苑深处,正是在此地与浩荡的洛水相汇合,水势因而显得格外充沛湍急。此刻,谷水粼粼波光映照着森然林立的刀枪与战旗,成为王世充军阵牢不可破的“背水”依托。

 背靠天堑,前据废墟,王世充的军队严阵以待,意图凭借这精心选择的地利,顽强阻击步步进逼的唐军。谷水的涛声与战马的嘶鸣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一场恶战即将在洛阳城西的禁苑边缘爆发。

 王世充军这出人意料的迅猛出击与精妙布阵,如同一盆冰水浇在刚刚立足未稳的唐军头上。当唐军斥候飞马回报敌情,将领们登高眺望,眼前景象令他们心头一沉,初生惧意。

 只见洛阳城西的方诸门方向烟尘未散,王世充的大军已如铁钉般楔入禁苑边缘。他们依托的废弃皇家马坊断垣,虽显残破,却巧妙地构成了连绵起伏的矮墙和深浅不一的沟壑,成为天然的掩体和障碍。更令人不安的是,敌军阵列的后方,那谷水正奔流咆哮!这条发源于渑池、滋养洛阳又在此与洛水汇合的古河,此刻水面因春汛显得格外宽阔湍急,浪涛拍岸之声隐隐可闻,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唐军将领们相顾失色,心中惊惧,郑军这“背水阵”显示出的是决死之气, 王世充竟效仿昔日韩信,将大军背靠汹涌的谷水列阵!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招,意味着郑军已无退路,唯有死战求生。这种决绝的姿态,预示着他们将爆发出远超寻常的战斗力,唐军将要面对的是一群退无可退、困兽犹斗的亡命之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且,地利上,此时的唐军也处于被动, 唐军自己的营垒尚未完工,立足未稳,缺乏坚固的防御工事做依托。而王世充军不仅抢先占据了废弃马坊的有利地形,那些断墙残沟虽破败,却足以迟滞骑兵冲锋、干扰步兵阵型,背靠天险谷水,消除了后顾之忧。唐军若主动进攻,需正面冲击依托工事的敌军,侧翼和后方还可能受到洛阳城守军的威胁,地利完全在对方手中。

 这样的阵法,足以说明王世充作为疆场老将的狡诈与对时机把握, 王世充选择在唐军壁垒未成、喘息未定之际骤然发难,时机拿捏得极其精准。此举不仅打乱了唐军的部署节奏,更显露出王世充作为老练对手的狠辣与果断。唐军将领们深知此人用兵诡谲,绝非易与之辈,如今见他摆出如此险恶又严整的阵势,更添几分忌惮。

 因此,当王世充军的旗帜在废弃马坊的残垣和谷水蒸腾的水汽间猎猎招展,组成一道森然如铁幕的防线时,一股寒意悄然爬上了唐军将领们的脊背。进攻?恐将陷入背水死士的惨烈搏杀,伤亡难料。不攻?坐视其阵势稳固,士气高涨,则围城之势顿挫。谷水的咆哮仿佛也成了王世充军决死意志的呐喊,让初来乍到的唐军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