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郑颎心怀士子心,血洒东都傲骨生(第2页)
更为关键的是,郑颎及其家族所代表的北方高门世族,已经逐渐看清了当时天下的形势走向。李渊在太原起兵,打着拥戴隋室的旗号后必然会逐步取而代之,占据关中形胜之地,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清晰的统一方略,其建立的唐朝政权,更符合士族心目中“天命人心”之所向,代表着正统秩序恢复的可能。郑颎的不合作,也是基于对整个世家门阀未来投向的潜在判断。
因此,身陷洛阳的郑颎,虽被强行授予高位,却抱定了誓死不为叛逆之臣的决心。为了表达无声但最强烈的抗议,他采取了决绝的策略,以患病为由,彻底回避任何朝廷职责,既不上朝奏事,更不履行御史大夫分内的任何权力。这种看似消极实则异常刚烈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将他抗拒王世充、坚守节操的立场公开化,形同对王世充政权合法性的公开蔑视。这令本就极度敏感的僭伪之主王世充如芒在背,视为一种巨大的羞辱和政治上的公然挑战。
王世充对郑颎的不合作,最初尚存一丝利用其名望的幻想,期望以威逼或时间消磨其意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当洛阳在李世民大军(唐军)日益紧逼的围困下摇摇欲坠,王世充自身的统治危机感达到顶点时,他的暴虐本性终于彻底爆发。
王怀文刺杀事件发生后,王世充统治更显危机,郑颎在上朝时对王世充说道:“臣听说佛祖有金刚不坏之身,陛下您也真是如此啊!臣实在是万分幸运,能生在您这位活佛在世的时候。我愿意放弃官职,剃度出家做和尚,勤勉修行,以此祈求佛祖保佑陛下的神威武功。”
王世充听后,自然知道郑颎所说并非真意,实为再次推脱辞官之由,他强压怒火道:“郑大人,你是国家重臣,声望向来很高,突然去当和尚,只会引起世人惊骇。等战事平息了,我再成全你的心愿。”
郑颎一心辞官,不肯让步,还是坚持请求去做和尚,王世充却也是铁了心不允许,朝堂之上,二人最终不欢而散。
郑颎退朝归家后,对妻子说道:“我从小束发做官,一心向往名誉和节操。不幸遭遇此等乱世,颠沛流离到了这般田地,委身于这个充满猜忌的朝廷,战战兢兢地站在随时可能覆亡的位置上。我智谋能力浅薄,无法保全自己。人生总有一死,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区别?不如暂且顺从我的心愿,只要让我出家,就是死也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