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84章 饿殍遍地洛阳城,穷途末路王世充(第2页)

 正当洛阳陷入苦战之际,王世充的求援引来了更强大的敌人,夏王窦建德。武德四年(621年)初,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西进援郑,对围城的唐军构成巨大威胁。 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李世民展现了非凡的战略魄力。他审时度势,留下大将如屈突通、李元吉等率领主力继续严密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东进,抢占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这一咽喉要地,准备迎击窦建德。这一分兵之举,既保证了洛阳围困不松懈,又将决战战场转移至外围。

 在李世民亲赴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峙周旋的同时,唐军在洛阳外围的军事行动和王世充政权的瓦解速度显着加快。 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在唐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招抚下,王世充控制的河南、山东广大地区出现了雪崩式的归降潮。

 重要的州郡如: 管州(郑州管城,今郑州)、汴州(今开封)、 豫州(今汝南)、亳州(今安徽亳州)、 随州(今湖北随州)、许州(今许昌)、 颍州(今安徽阜阳)、邓州(今邓州)、 宋州(今商丘睢阳)、潞州(今山西长治)、 荥州(今荥阳)、汴州(今开封)、 洧州(今尉氏)、杞州(今杞县)、 夏州(疑为误,或指附近某州)、陈州(今淮阳)等相继归附唐朝。

 关键城池如: 显州(州治今河南泌阳)总管田瓒举所部二十五州降唐;尉氏(今尉氏)守将时德叡举所部杞、夏、陈、随、许、颍、尉七州降唐; 王世充的徐州行台(辖区长官)杞王王世辩也遣使归降。重要的关隘和军事据点如: 虎牢关(此时在唐军手中)、轘辕(今偃师东南、登封西北的重要关隘,由王君廓攻克)等亦落入唐军控制。 这些州县的丢失,意味着洛阳彻底失去了外围的所有屏障和物资补给来源,陷入了绝对的、绝望的孤立。

 因此,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秦王李世民自武德三年七月开始的对洛阳包围,已持续了八个月之久。 通过深挖壕堑、广筑营垒构建的严密包围圈,结合“围城打援”的灵活战术,辅以外围州县的纷纷归降,唐军已将王世充牢牢困死在洛阳孤城之中。

 洛阳城内粮尽援绝,景象惨不忍睹,百姓饿殍遍野,士兵亦濒临崩溃。除了粮食匮乏之外,一匹绢只能换到三升小米,十匹布才能换到一升盐,衣服饰品、珍宝古玩,便宜得像泥土草芥一样。

 等到百姓们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就一起捞取河沟里的污泥,沉淀后拌上一点点米屑做成泥饼来充饥,结果,食用泥饼的百姓没多久就身染重疾,身体浮肿,脚软无力,饿死和病死的尸体在道路上互相枕压着。

 当初,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四月,为抵御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猛烈围攻,时任洛阳留守、后被拥立为皇泰主(即隋恭帝杨侗)下令,将洛阳城中的百姓强行迁入宫城(即隋朝东都洛阳的核心皇城宫殿区,如紫微城)避难,当时总计迁入了约三万户人家。然而,待到秦王李世民大军围困洛阳城(武德三年末至四年初)时,经过连年战乱与此次残酷围城的消耗,宫城内的幸存者已锐减至不足三千户。

 城内粮绝,景象凄惨。即便是那些地位显赫的公卿大臣,也沦落到连粗糙的麦麸都吃不饱的地步。而像尚书郎(尚书省的低级官员)这类品级更低的官吏,更是处境艰难。由于极度缺乏劳力,加上饥饿导致大量人员死亡,他们常常被迫亲自用肩膀扛、用头顶着,搬运沉重的守城物资、或是同伴尸体的悲惨场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断有人因饥饿和劳累而倒下,最终饿死。

 面对洛阳城内日益严峻的饥荒和人间惨剧,郑帝王世充的应对策略愈发显得残酷而徒劳。他已经看到军心民心的动摇是致命的,因此首要之务便是以铁腕维持对军队和残余民众的绝对控制。他严令守军加强对宫城及内城各处的巡逻警戒,尤其是粮仓重地,凡有哄抢粮食或私下议论投降者,一经发现,立斩无赦。甚至对因极度饥饿而濒临崩溃、行动稍有迟缓的士兵,督战军官也常施以鞭笞乃至处决,企图用恐怖的高压政策压制任何可能的叛乱火苗。

 与此同时,王世充并未放弃对城内士绅大户的搜刮。尽管这些人家中存粮也早已耗尽殆尽,他仍不断派出亲信爪牙,以“为国捐输”的名义进行最后的勒索,哪怕只能搜刮到些许谷糠麸皮,也要优先供给他的核心卫队和高级将领,以维持最基本的战斗力。为了维系渺茫的希望并转移城内军民对饥饿的注意力,王世充还组织起最后的资源,举行了几次规模浩大的祈神仪式,祭告天地祖宗,宣扬“天佑大郑”、“援军将至”的论调,试图用虚幻的承诺和神灵的威慑来麻痹痛苦不堪的臣民,延缓崩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