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300章 风骨尽失的苏威(第2页)

 晚年的苏威,贫病交加,再无官职傍身,昔年煊赫的宰相府邸早已门庭冷落。偶尔有旧识路过,见他佝偻着身子在坊间踽踽独行,竟无人驻足寒暄。大业年间的荣华,恍如隔世。

 贞观初年,苏威病逝于家中,终年八十二岁。消息传入宫中,李世民只淡淡批了“知道了”三字,再无他言。

 苏威的一生,堪称隋唐之际士大夫命运的典型缩影。

 这位出身关陇贵族集团的北周旧臣,隋朝建立后,又历经隋文帝、炀帝两朝,官至纳言,位极人臣,却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暴露出传统士大夫在政治剧变中的软弱与局限。作为隋朝最后一位宰相,苏威的政治生涯充满了矛盾与争议。

 在隋文帝时代,他协助制定《开皇律》,参与改革官制,展现出相当的治国才能;到了炀帝时期,他却逐渐沦为唯唯诺诺的应声之臣,既不能匡正君过,又不敢直言进谏。大业末年天下大乱时,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老臣,竟先后向李密、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屈膝称臣,完全丧失了作为士大夫应有的气节。这种政治上的软弱性,最终导致他在唐朝建立后遭到李世民的鄙弃。

 秦王不见苏威的态度非常坚决,不仅是对一个失节老臣的个人否定,更是新兴政权对前朝腐朽官僚体系的彻底否定。苏威晚年穷困潦倒的结局,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旧时代士大夫在历史变革中的必然命运。他活到八十二岁高龄,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效忠的王朝覆灭,曾经拥有的荣华消散,这种漫长而屈辱的余生,比壮烈殉国更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