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朱棣:朱应他原本是我北平军的!

 第110章 朱棣:朱应他原本是我北平军的!

 对于此刻的纳哈出而言。

 愤怒。

 绝望。

 精心布局这么久,竟然失败了。

 “如何败的?”

 “阿礼失里人呢?”

 纳哈出压抑着心底的愤怒,嘶哑着问道。

 “回禀太尉。”

 “大将军,他不幸战死了。”

 “被明军战将朱…朱应所杀。”

 观童脸色难看的禀告道。

 “战死?”

 “又是那个朱应?”

 纳哈出睁大眼睛,此刻他实在是有些想不通了。

 他精心布局之下,完全是给铁岭城的明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几乎是没有漏洞的,在那等包围下,明军纵然有逃生的,但绝对不可能超过千众。

 十五万大军的精心围困,如何能够破开?

 “你给本太尉详细说。”

 “究竟是如何兵败的?”

 “此番布局如此严密,怎么可能落得一个这样的结果!”

 纳哈出沉声问道。

 不过。

 在得知阿礼失里已经战死后,纳哈出的怒意也是稍稍平复了一些,毕竟统兵的大将军都已经战死了,他又能如何?

 “回禀太尉。”

 “我们少谋划了明国的大宁边军。”

 “此番之败,一切就是因为这大宁边军,因为那大宁边军战将朱应。”观童咬牙切齿的道。

 随后将围困铁岭,点燃铁岭后的情况一一向着纳哈出禀告。

 随着铁岭城被点燃,原本的胜局已定,朱应率军冲杀而来,破开了围困,并且还指挥着明军对他们设伏的大军进行了反包围。

 这一切的一切。

 原原本本禀告了出来。

 听到这!

 纳哈出的脸色异常的难看。

 “我将蓝玉十万大军算上了,也将傅友德十万大军算上了。”

 “却唯独没有将这大宁边军给算上。”

 “区区数万兵力。”

 “竟让我最后一击败了,原本必胜之局,竟然败了。”

 “我十五万大军,一击而溃!”

 纳哈出脸色极为难看。

 如此胜果!

 没有了。

 “太尉。”

 “虽说这一次败了,我军也损亡不少,但也有不少儿郎从铁岭逃出来了。”

 “只待重整军队,我军仍可据守辽阳而战。”

 “这些年我们积攒了足够的粮草辎重,绝对可以坚守下去。”

 “大不了,我们就与明军死战到底,拖也要拖死他们。”观童咬着牙,一脸疯狂的道。

 纳哈出神情平静,已经没有任何的朝气。

 “这一次有多少儿郎从铁岭逃出来了?”纳哈出声音低沉的问道。

 “有三四万弟兄逃出来了。”观童立刻回道。

 “十五万儿郎。”

 “逃回来不过三四万人。”

 “我辽东,没有机会了。”

 纳哈出苦笑了一声,脸上尽是挫败之色。

 十五万啊!

 而且十万都是他从辽东各处整合而来的老兵,可以说是整个辽东的精锐战力。

 如今惨败。

 哪怕逃回来了。

 他整个辽东真正的可战之力已经锐减,如今就算算上盖州的七万兵力,加上辽阳驻守的一万多大军,辽东总共可战之力已经不到十三万了。

 而且其中半数还是新兵,被纳哈出下令强行征召而来的。

 “太尉。”

 “难道你要放弃了?”观童不甘心的道。

 “无外援!皇命更是不允撤离。”

 “唯有与明军死战到底。”

 “传本太尉令,将自铁岭撤离的儿郎全部聚合归辽阳,哪怕是败,吾也要败得轰轰烈烈,哪怕是败,吾也要让明军付出代价。”

 “大不了,同归于尽,以报皇恩。”

 纳哈出一脸疯狂的道。

 “末将誓死相随。”观童当即道。

 “去吧。”

 “整合大军。”

 “还有,告诉驻守盖州的洪保保,如若无法守卫,让他撤离至辽阳。”纳哈出沉声道。

 “末将领命。”观童当即领命道。

 随后大步离开。

 “朱应。”

 “先是金城,然后又是开原,如今又是铁岭。”

 “你坏了吾多少好事了。”

 “此子不死,必是我大元未来之大敌。”纳哈出脸色十分难看。

 此刻!

 他已经彻底将朱应放在心上了。

 可哪怕如此,一切都是为时已晚。

 倘若在铁岭设伏时将朱应算进去了,留下一支兵力防范大宁边军,那此战也不会这般

轻易落败,终究是纳哈出布策未曾考虑全面,这才有此败!

 ……

 北平城,燕王府!

 “每次自辽东传来密报,王爷就是如此心情,看来这朱应给王爷的感受真的不一样。”

 姚广孝看着手中的密报,微微一笑。

 “此子,每一次看到密报都与他有关,而且每一次他总是能够更为出彩。”

 “纳哈出何等人物,军政皆是上乘,铁岭城一役,在本王看来也几乎看不出任何漏洞来,蓝玉落于纳哈出的圈套也根本并非是他统兵不行,而是这一策几乎是无可避免,毕竟蓝玉肩负着收复辽东之任,进攻是必然。”

 “纳哈出以逸待劳,用了几个月时间来布置,用数万人的死来成就这一策成,反败为胜!此战,如若没有大宁边军,蓝玉必然被全歼。”

 “可……”

 朱棣面带思虑之色,眼中则是深深的忌惮:“这几乎没有任何破绽的伏杀,竟然被这朱应给看破了,而且他还顺势而为,给元军来了一个反包围,重创元军,斩敌俘敌近十万余众。”

 “如此战果。”

 “当真是无法想象。”

 “一个十七岁的年龄,如此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