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朱元璋的狂喜,光复山河!(第2页)

 云奇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大殿内清晰地回荡。

 “兵临城下聚合之后。”

 “臣下令兵分四路,进攻辽阳四城门。”

 “大战启。”

 “大宁边军指挥同知朱应率先攻破辽阳北门,杀入城中!”

 云奇一边宣读,一边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仿佛在重现那激烈的战斗场景。

 “经过半日时间鏖战冲杀,辽阳其余三门也皆被我军攻破。”

 “朱应将军悍勇无敌,杀入辽阳城太尉府,与纳哈出展开决战。”

 “亲斩北元太尉纳哈出,全歼纳哈出麾下亲军六千五百余人。”

 听到此处,群臣们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微微摇头,似乎在惊叹朱应的英勇,还有这捷报的战果。

 “辽阳城内十万元军被我大明将士斩杀近三万余众,其余全部俘获。”

 “辽阳战定。”

 “一战,定乾坤。”

 “辽东全部战事一个月内可彻底平定,疆土光复。”

 “如今辽东全境收押的元军降卒超十八万,降卒如何处置,还请皇上定夺。”

 “臣冯胜,拜上!”

 云奇声音带着一种正肃,纵然声音阴柔,可仍是响彻朝堂。

 待得这声音落下,朝堂上的群臣反应各异。

 许多人面带辽东光复的喜色,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也有很多大臣带着一种震惊之色,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纳哈出竟然死了。”一位大臣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说道。

 “此人作为北元大权在握的人,一代枭雄。”

 “竟然就这样死了。”另一位大臣也是一样如此,充满感慨地说道。

 “朱应!竟又是他斩了纳哈出。”

 一位年轻的官员,眼中满是钦佩,低声说道。

 “如今听着朱应的名字,我怎么感觉没有之前那么惊讶了,似乎这纳哈出死在他的手中是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意外。”一位老臣捋着胡须,若有所思地说道。

 “蛮吉儿,阿礼失礼,这些北元的战将都是死在了他的手中,这纳哈出也终究没有逃过这朱应的刀下。”一位大臣微微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惊叹。

 “辽东这些北元权贵几乎都是死在了朱应的手中,太子赐予朱应这【冠军】之名,他似乎也真的当得起啊。”一位官员点头称赞道。

 “从辽东之战打响起,这朱应的名字就不断在这奉天殿内响起,这辽东之战倒是成了这朱应扬名立万之战了。”一位隶属于兵部的大臣,则是更为感慨。

 “不过也好。”

 “相比于让那些淮西悍将在辽东战场上出彩,倒还不如让这朱应出彩。”

 “倘若让那些淮西悍将完全得到了这一次平定辽东之功,那往后朝堂上,在行事上,他们只会更加的跋扈了。”一位大臣目光闪烁,透出了一种快意。“…………”

 听着这捷报,朝堂上的群臣低声议论不断,为这辽东光复而高兴的同时,也有再次为朱应立下大功而感慨的。

 当然,对于那些未曾取得真正大功的淮西悍将,朝堂上诸多大臣都是报以看戏的态度,甚至是幸灾乐祸,乐见其成。

 “启奏皇上。”

 “此乃纳哈出的人头。”

 “乃是大将军特命呈送。”

 这时,急报兵从背上取下了一个木盒,双手恭敬地一递。他的动作小心翼翼,脸上满是敬畏之色。

 闻声!

 朱元璋看了一眼,随意地一摆手,神色平静地说道:“无需看了。”

 “纳哈出,也的确是一个人物。”

 “挫骨扬灰也没有必要,随便找一个地方葬了吧。”

 虽然朱元璋行事狠辣,但对于这种有些身份地位的败将,他也没有必要去泄愤什么的。

 说到底,既在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有些事情自然是无需太过了。

 “恭贺父皇。”

 朱标转过身,一脸郑重地对着朱元璋一拜,眼神中充满了崇敬与喜悦。

 “如今纳哈出已死。”

 “辽东残存元军已经不可能抵挡吾大明兵锋。”

 “辽东可以说是已经定下了。”

 “辽东之地流离于吾汉家掌控数百载之久,今被吾大明收回,父皇之名将在青史永存!!”

 朱标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

 “臣等恭贺皇上。”

 “光复辽东,必青史留名。”

 满朝文武纷纷转身,整齐划一地向着朱元璋一拜。他们的动作整齐,声音洪亮,充满了对朱元璋的敬意。

 看着这满朝的恭贺声,朱元璋则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狂喜。

 毕竟他从一个乞丐,从一个和尚登临到了如今这至高无上的位置,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生死,经历了无数杀戮,金戈铁马,杀伐无尽。

 对于民间无数的百姓而言,朱元璋就是如同圣人一样的存在,驱除鞑虏,开国大明,立中原之太平,这等功绩本就是青史留名了,可不是光复辽东能够比拟的。

 看着朝堂上的热烈。

 这时。

 朱元璋一抬手,微微向下一压,示意群臣安静,居于帝位多年,举手投足间都是透着威严。

 而朝堂上也是立刻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上的下一句话。

 “辽东光复之功,并不是咱的。”

 朱元璋一脸严肃,当他目光落在朱标身上时,眼神瞬间变得无比柔和。

 “而是太子的。”

 这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但是代表着特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