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封朱应【大宁边军指挥使】!朱元璋与朱标的父子情!(第2页)

 邵质不紧不慢地说道:“如今我大明的情况,天下的情况,早就不是昔日的秦汉时期的格局了。”

 “在中原大地之上,已然生存了不计其数的族群,不仅仅是蒙古族,还有其他诸多族群皆是融入了大明,他们都为我大明的子民,为我大明效力。”

 “在辽东之地,生存的蒙古人不下于百万。”

 “难道对于他们,我大明还要斩尽杀绝不成?”

 “人口,那便是我大明国力组成的一部分,自然是要好好利用。”

 “据我所知,辽东一直被纳哈出经营,虽与北元有联系,但其募兵皆是在辽东而行,那些被我大明俘获的降卒,他们的家小都在辽东。”

 “如若我大明将他们收降整编了,他们胆敢降而复叛,那就是灭族之罪!我不相信他们敢!”

 邵质说这话时,目光坚定,语气斩钉截铁,似乎对自己的观点有着十足的把握。

 听他一言,朝堂上不少大臣都是纷纷点头。

 在大明当初立国时,朱元璋征伐天下的口号是驱除鞑虏,光复汉家天下。

 这一个过程造成的杀戮不少,但明军也是有所克制的,那些生存在中原大地上,安分守己的蒙古人,大明朝廷也是并未分成一个三六九等来,一律以平民待之!

 哪怕是在军中也有不少蒙古族裔为大明效力,为大明杀敌。

 汉家中原,已然不是昔日秦汉时期的那种单一族群为主了,而是混杂了无数的族群,完全融入了华夏,被汉化了。

 从古至今以来,汉家!

 最厉害的并不是兵锋,而是汉化,而是数千年的礼义廉耻,数千年的文化。

 这也让那些入了中原的外族逐渐融入到了中原汉家的文化圈,融为一体了。

 当然,如若说汉化最完全的,那也当属于曾经元庭的一个皇帝,也是灭了宋,建立了一个辽阔版图的皇帝,元帝,忽必烈。

 在没有南下之前,他是大汗忽必烈,可是当灭了宋,占据了中原大地,统御了天下后。

 他,成了汉家的标榜,自称汉家正统的忽必烈,也叫刘必烈!!

 这就是属于汉家汉化的威力所在了。

 “邵卿所言不错。”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这一批降卒的确是要好好用。”

 朱元璋说这话时,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心中盘算着什么。看似平静的附和,可实则已经表明了他对整编这一批降卒有了心思。

 “父皇。”

 朱标一脸严肃地说道:“这一批降卒数目不少。”

 “据冯胜大将军禀告,足有十八万余众,如若真的要将这些降卒整编,那也不能设立单一卫所,而且整编必须细致,必须能够将他们完全掌控。”

 朱标说话时,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件事情的担忧与谨慎。

 如若真的一次性整编如此多的降卒,这对于大明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十几万降卒,一人一张嘴,不仅每日的粮食消耗极大,而且整编之后也的确会有所隐患的。

 “这些降卒自然是不能成一军的。”

 朱元璋也严肃地点了点头:“此事,必须要经过慎重商议方可整编。”

 “太子,你拟旨一道传给冯胜,让他与麾下将领商议这辽东降卒的整编。”

 “尽快给咱一个合理的整编方法。这一支兵力,不可浪费了。”

“咱是穷苦人出身,如此多的兵力如若不用,那就是暴殄天物。”

 朱元璋说这话时,眼神中透露出对这支部队的重视,此番让太子朱标亲自过问,显然也是在向朝堂群臣宣告收编降卒的心思。

 “儿臣领旨。”

 朱标先是一拜,领了旨意。然后又似想到了什么,当即道:“父皇!如今辽东将定,冯胜诸位将军是不是要归于应天述职?他们麾下的兵力是不是也要调回来?”

 朱标试探着询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询问的意味。

 “太子有何看法?”朱元璋笑了笑,反问道,眼神中透露出对朱标想法的期待。

 “辽东初定,诸事繁多。”

 朱标当即说道,没有任何犹豫之色:“必有元军余孽隐藏辽东各处为祸,大军还需镇守方可确保安宁,而且那十几万降卒也需要有军队看着,避免乱象。”

 “待得辽东彻底平息之后,可再下旨让冯胜大将军他们归都述职。”

 朱标说话时,条理清晰,分析得头头是道,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就依太子所言。”朱元璋当即道,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父皇圣明。”朱标当即一拜,脸上洋溢着对朱元璋认同自己的喜悦。

 朱元璋看着朱标温和一笑,转过头的瞬间,目光又变得威严起来,俯瞰朝堂。

 随后。

 他直接开口:“唐铎,赵勉,陈敬。”

 三个人名从朱元璋的口中喊出,声音威严而洪亮。

 “臣在。”

 被点到名字的三部尚书立刻站了出来,整齐地回应道。

 他们三人站得笔直,脸上带着严肃的神情,等待着朱元璋的旨意。

 “辽东大战很快就要彻底定下了。”

 朱元璋说道:“兵部作为主军之责,必须尽快给咱将辽东战场上伤亡将士的名册拟定,再交由户部审阅,尽快将抚恤落实。”

 “至于户部,积极筹措钱粮,抚恤之事为重,凡是为我大明战死捐躯的将士,绝不可薄待半分。”

 “还有辽东的官吏任免,这个是未来辽东治理的根本,太子虽然定下了辽东府知府的人选,也带了一众辅官随行,但辽东疆域不小,人口也不少,还需要足够的官吏去治理,这些吏部要尽快选定官员调任,辽东定,现在的关键就是让辽东彻底融入我大明。”

 朱元璋对着眼前的三个尚书说道,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事情的重视。

 兵部,户部,吏部。六部之中最为关键的三个。

 “臣领旨。”

 唐铎,赵勉,还有作为吏部尚书的陈敬,恭敬一拜,齐声回应。

 “好了。”

 朱元璋扫视了朝堂一眼,大声问道:“咱要说的都已经说了。诸卿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他的目光再次在群臣身上扫过,等待着臣子们的回应。

 “启奏皇上。”

 陈敬恭敬地启奏道:“如今辽东将定,我朝廷是不是在赋税方面要做一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