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嫡庶之分!长子临世!(第2页)

 原本朝廷的命令是总旗之上为边军调拨,但经过朱应深思熟虑后,他上奏兵部,言辞恳切地提出小旗作为军中基层军官,至关重要,理当完全掌握在大明之手。

 这份奏章,朱应写得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经过朱应上奏后,得到了太子朱标亲自批阅,准予施行。

 自小旗之上,五万降卒全部军官皆由大宁边军将士中有功之士担任。

 如今,这一支整编军队已经被朱应亲自训练了八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朱应每日早早便来到校场,与士兵们一同训练。

 经过这八个月的艰苦训练,这一支降军已初步形成了战力,并且也完成了大明军制上的磨合。

 点将台上,朱应身着一身大明军服,并未身着战甲,一头长发束在脑后,显得格外精神。

 当朱应扫视着校场上的军队一眼后,随后,猛地一挥手,大声喝道:“出操!”

 声音如同炸雷,在整个校场回荡。

 “将军有令。”

 朱应身后众多亲卫齐声高呼,声音整齐划一:“出操。”

 下一刻!

 “杀,杀,杀!”

 五万大军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滔天雷鸣,响彻天际。

 随后,大军以极为规整严密的姿态,环绕着校场开始跑步。

 他们的步伐整齐一致,每一步落下,整个校场都在震动。

 自朱应成为大宁指挥使,掌军之后,他结合原本大宁边军的练兵之法,又融入了自己后世所知的先进练兵理念。

 一则,着重训练士兵的体力,通过长跑、负重等训练方式,让士兵们拥有强健的体魄。

 二则,强化训练搏杀技巧,教授士兵们各种近身格斗的招式,使其在战场上能够克敌制胜。

 三则,注重培养军人气质,从站姿、坐姿到行军礼,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让士兵们从内而外散发出军人的威严。

 八个月的训练,成效显著。

 朱应麾下的大宁边军最先施行朱应的训练之法,之后便是这整编降卒。

 随着朱应新型训练之法在大宁普及,如今朱应麾下的军队气质已然焕然一新。

 如若说以前有些兵卒还带着一种兵痞的样子,走路弓腰驼背,毫无纪律可言,如今每一个都是身姿笔挺,眼神坚定,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军人。

 看着校场上出操跑步的兵卒,朱应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眼神中都透着欣慰与自豪。

 这,都是朱应一手训练出来的啊!

 “将军。”

 刘磊快步走到朱应身边,一脸激动,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我大宁边军还有这一支降军在将军的训练下,战力大涨啊。”

 “就现在的战力与曾经相比,那提高了不知多少。”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朱应神色严肃,定定的看着校场,缓缓说道:“边军是最容易接触战事的,如今我所定训练之法虽然劳苦,但也的确是提升了自身体魄。”

 “不过……”朱应话音停顿。

 “不过什么?”刘磊一脸疑惑地看着朱应。

 “朝廷说要调任这会州卫指挥使,已经八个多月了,为何还不调来?”

 朱应无奈地摇了摇头。

 原本,朱应自己只需节制麾下大宁边军即可,这一支降军的操练以及军务都无需他过多关注。

 可事与愿违,在年关过后不到一个月,五万整编好的降军就已经迁移到了会州。

 但指挥使未曾到任,还有朝廷调拨的一些将领也未到。

 因为这些原因,朱应也是被迫节制了这一支降卒,负责操练,负责整编战力。

 八个月的时间里,朱应每个月都上奏兵部一次,为的就是催促指挥使的调任。

 可每次奏折的批阅回来,兵部的回答都是当今皇上与太子还在斟酌何人为指挥使,所以一直拖到了现在。

 “将军。”刘磊一脸笑容:“你以卫指挥使之身节制十万大军,这可是都指挥使之权,别人都求之不得,将军却是嫌弃起来了。”

 “如若说这个都指挥使位置,那自然没话说。”朱应微微摇头,无奈地说道:“可我就是一个卫指挥使,还要多付出一倍的精力来操练另一个卫,实在是浪费时间。”

 “或许。”刘磊若有所思地说道,露出一副旁观者清的模样:“皇上与太子是想要将军通过执掌十万大军来磨炼自身,未来,将会给将军更大的权位。”

 一听这话,朱应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仔细想来,似乎真的是如此。

 “罢了。”朱应轻轻叹了口气:“就这样吧。”

 就在这时,肖汉快步登上了点将台。

 “将军。”肖汉恭敬地禀告道:“营门口有一批人来了,手持朝廷旨意,还有指挥使印信,新任会州指挥使来了。”

 “终于来了。”朱应闻言,露出一丝欣喜的笑容,终于要解脱了。

 “请这个新任指挥使入军营。”

 朱应当即下令。

 “是。”肖汉立刻转身,快步退了下去。

 不一会儿,只见一众身着战甲的将领在亲卫的拱卫下走来。

 为首的将领身姿挺拔,虽然年轻,但也有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威严。

 当他们来到校场之上。

 “杀,杀,杀。”

 正在出操跑步的兵士们分为诸多军阵整齐一致地跑步,每过一段都发出震耳欲聋的喊杀声,这声音仿佛要冲破云霄。

 看到这一幕,这些刚刚步入校场的战将们皆是一脸惊讶,满脸震撼。

 “沐将军,这些都是元军整编的降卒不成?”一个将领颇为惊讶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此地乃是会州军营,并非大宁边军驻地。”

 又一个将领开口分析道:“而且此间兵力如此,必是整编降卒成军。”

 “降卒整编已有八个多月时间了,不过这时间说长也并不长,如此时间将一支降卒能够训练到如此地步,这位冠军伯当真是人如其名,不仅善于统兵,更善练兵啊。”又一个将领感慨地说道。

 此话一出,众将都是面带惊骇地看着校场上的军队。作为军中将领,他们深知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力。

 除非是刻意隐藏藏拙,否则一眼就可以从精气神看出来。

 这一支降军,显然已经没有了降军的那种落败颓废之气,八个月过去,已然焕然一新。

 “冠军伯朱应。”这些将领之中为首的一人看着这些军队,眼中闪过一种惊赞之色,似是对朱应的训练成果表示认可。

 随后,他回过神来,脚步不停,向着点将台而去。

 不一会儿,朱应就看到了这几个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