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381章 二十人会议(上)(第3页)

 

戈辉的专列走走停停,一周后才回到朝阳。

 

10月13日上午,戈辉回到朝阳,刚下火车,就被请去特区长官府开会。

 

北方特区二十人管理团队的20人全部到场,在宁甘青的黄星,专门回来开会。

 

黄星一周前就回到了朝阳,一直在等戈辉回来开这个会议。

 

“开会吧!”看戈辉落座,孙再芝直接说道:“北方特区现在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压力,债务高耸,应付账款达到十几亿银圆,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崩盘,我需要大家共同决定,怎么做?往哪儿走?”(不算海军炮弹的钱,由军方私控。)

 

“先把在建工程停了,先减少支出。”陈怀宁说道。

 

“同意”卓越直接表态。

 

“我也同意”胡又珉也表态。

 

接着一连串的“同意”,十九人里,除了孙再芝、宁远、书同文、黄明礼、夏洛,没有表态之外,其他人都表示同意陈怀宁的意见。

 

“发债,上次开会不是说了嘛!”戈辉直接说道:“30亿海军建设债,当然,不是全用在海军。”

 

载洵说道:“万一没人买呢?现在可不是发行战争债时的生死存亡。”

 

“是啊!上次的战争债还没还呢,又借海军建设债,人家还会像上次一样买账吗?”奕匡附和道。

 

“先发债,能卖出多少算多少,尽量坚持。”戈辉说道。

 

“那要是坚持不下去呢?”张翼问道。

 

“凡事要往好处想,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戈辉认真道:“刚才孙先生问——怎么做?往哪儿走?”

 

戈辉仰靠在沙发上,一脸淡然地继续道:“我的答案是向内求,向外走。”

 

向内求?向外走?听到戈辉的六个字,十九人都开始思考。

 

戈辉解释道:“向内求,增加科技和工业投入,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种类和数量,精益生产,严格要求细节美学、品质与可靠性,让特区制造更具竞争优势,更有含金量,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比如十年内,完成更大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你说的很好,描绘的也很好,但是工业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换成哪个国家都一样。”黄星说道:“步子走的太急,很容易出问题,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戈辉当然没法说,前毛熊国能用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特区也行。

 

“再说向外走,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向外走。”戈辉继续道:“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去,与列强真刀真枪地争夺市场。我们用产品换军舰也是这个目的,看似中了英国人的甜蜜陷阱,实际上是让他们帮我们把产品推销出去。我们的军工产品和汽车就是苦练内功的结果,先是得到欧美各国的认可,接着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国家,也看上了我们的汽车和军工产品。”

 

看到之前支持停工的人点头,戈辉继续道:“我们已经在汽车工业和军火工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只需要坚持下去。虽然很危险,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但这对我们来说,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坚信,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哎——宋孝仁叹口气道:“积极地思考问题是对的,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可不是积极思考,心态乐观,有信心就能度过的。建设新奉天,超级环,还有那些在建工程,保守地说,至少需要二十个亿。倭国人赔给我们的七亿两白银,变成银圆填进去,连水花都没看到一个。我不知道后面还需要多少个七亿两。”

 

“那又怎么样?这些银圆都花在了刀刃上,花在了工业上,花在了农业上,花在了教育上,花在了科研上,还花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戈辉说的掷地有声:“我承认我很激进,想尽可能快的全部拥有,我知道你们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急迫。”

 

剩下的十九人中,连宁远都点头了,他们都认为戈辉太着急了。

 

“先不说对错”奕匡说道:“我们一但失败了,会有无数人破产,他们接受不了,可能会死人。我想说,你在不顾一切的往前跑的时候,考虑一下其他人,他们可能跟不上你的脚步。”

 

“建设国家是以百年为单位计算的”孙再芝说道:“我们不必急于一时,机会再好,没实力接住,那就不是好机会。”

 

戈辉重重点头,把声音放平缓,继续道:“我的确不想错过这个大时代,对北方特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欧美的主要列强,对我们并不十分敌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合作。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这是废话,历史不会重来),所以我不能撒手,豁出命来抓住。”

 

“你的意思是,我们与欧美列强的关系,以后会变坏,甚至敌对?”陈怀宁说道。

 

“确实如此”戈辉重重地点头,然后说道:“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如此多的人口,灿烂的历史文化,重回巅峰几乎是必然。”戈辉环视众人,问道:“你们觉得欧美列强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吗?愿意看到我们重新主宰亚洲甚至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