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第二次发债
1908年10月20日,北方特区政府,正式面向整个大清国,发行新奉天建设债、海军建设债、北部开发债、铁路建设债、教育事业债等五种记账式债券,累记金额30亿银圆,期限10年。年息4%,东北发展银行、东北建设银行、东北工商银行、东北农业银行、东北邮政银行,被指定为承销商。
《特区日报》《特区商报》《禁卫军报》都用整张版面宣传了债券,并分析了特区经济总体向好,越来越好。
奉天银行学院的美国教授,在参加特区广播电台的访谈节目时说,合理的发行债券,利用社会资金,是一个政府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他还罗列了美国和英国经常发行债券,解决生产建设的资金问题。
紧接着,北京朝廷的主流纸媒体和广播电台(特区运营的)也相继发表了这个消息,整个大清国震惊了。北方特区第二次发行债券,而且直接发行五种债券。
站在乾清宫门口,看着眼前的小广场,光绪帝问站在身侧的邮传部尚书张百熙:“朝廷能不能发债?”(张百熙没死,才五十多岁,就别死了,省得我安排新面孔,时代变了,抑郁成疾也就不存在了)
额……张百熙略作沉吟,说道:“发债没问题,朝廷不是第一次发债了。”他没敢说不,因为朝廷确实太缺银圆了,什么方法都值得尝试,比如发行债券。即便是失败了,朝廷也不吃亏,至于名声,朝廷现在还在乎所谓的名声吗?
“袁世凯,你是总理大臣,你说说。”光绪继续点名。
“可以发债”袁世凯也没有别来钱办法:“朝廷确实可以尝试发行债券,因为有北边担保,朝廷的币值一直很稳定,海关税、河道税、各种商税一直在增加,朝廷有发行债券的信用基础。”
事实上,北京朝廷的财政已经在向好的方面转变,但是人心坏了,立宪、新军、士绅、商会,还有一些立志推翻清廷的人,他们没有一个心向朝廷的,就连光绪帝自己也是为了爱新觉罗家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朝廷或者说国家。
“那就去商议一下发债的事”光绪帝说道:“北边没银圆了可以发债,朝廷也可以。”
“陛下想发多少?”袁世凯问道。
“10亿,先发这些试试深浅。”光绪略作犹豫后说道,事实上,光绪心里也没底,朝廷的信用,早就在很多年前败光了。
北方特区第二次发行债券,也引起了欧美国家的注意。
特别是英国,因为北方特区已经吞下了他们给的毒药(军舰和炮弹),他们要看着北方特区这艘巨舰慢慢地沉入水中。英国相信,发债只能延缓沉没的速度,但是无法真正阻止沉没。
美国人比较冷静,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心观察着。4%的利息,确实不低了,美国人在考虑要不要入手。北方特区发展迅速,偿债能力虽然有待观察,但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进场机会。
法国在欧美列强中,经常向外国放高利贷,比如向沙皇俄国,到目前为止,法国向沙皇俄国放贷接近80亿金法郎,占沙俄外债总额的60%以上。4%的利息对法国来说,吸引力不大,但是北方特区作为一个特殊的主权独立体,在没有外国强权压迫的情况下,4%的利息就很高了,要不要入手一些呢?(到1914年沙俄向法国借了113亿金法郎,后来列宁赖账没还,狠狠地坑了法国一把。)
德国人比较担心,因为北方特区对德国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深度参与了北方特区的建设,对北方特区的情况了解很深,北方特区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德国也是这种情况,德国也在危险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
在外国人观望的时候,清国百姓,特别是北方特区百姓,再次重现了上次发行战争债券时,排队购债的景象。这次4%的利息,这是一个保证回本的投资,普通民众挤破了头。银行不得不安排更多的人维持秩序。
谁也没想到,特区第二次发行债券,比第一次还要热销。
戈辉、孙再芝、宁远等,特区二十人管理团队,心中的大石总算是放下了。燃眉之急已经不是问题了,照这样下去,30亿银圆应该问题不大。
还有更让戈辉高兴的,孙婉儿临盆了。
戈辉一脸兴奋地坐在产室外面的长椅上,脑子里想的是30亿怎么才能全部卖出去。
这次宣宁和戈依光亲自过来了,因为红莲、孙婉儿、伊娃,都生了一遍,他们都没亲自到场,这回轮到二胎了,他们要亲自过来,把亲手雕琢的老玉放到孩子怀里。
老爷子准备了两块,一块刻着“云昇”,一块刻着“云澜”,如果是男孩,就给“云昇”,如果是女孩,就给“云澜”。
“云澜”是上次和“云飞”一起的,伊娃生的是男孩,所以“云澜”就剩下了,这次可以继续用。
红莲和伊娃也来了,已经怀孕五个多月的红莲肚子已经很大了,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确定红莲怀了双胞胎。可把伊娃和孙婉儿羡慕坏了。
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听到了嘹亮的婴儿啼。
宣宁特别高兴,一听声音就知道是男娃,孙婉儿又为戈家立了一大功。她和戈依光眼里可没有嫡庶之分。
很快孩子被抱出来,给家人看看,并告诉他们是男娃。
戈依光立即掏出一块寸许大小,形状并不规则的老玉,分辨一下,别拿错了。然后亲自放到孩子的怀里,老玉上刻着“云昇”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