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Vae其他早期文章(三)(第2页)

 第二类盗版本就颇为先进,成本也较高,即使用一套激光设备扫描原书,然后印刷。此种方法,错字很少,读起来确实很有快感。据说余秋雨先生92年出了《文化苦旅》一书,和妻子马兰去书店买了一大堆馈赠亲友。后来报纸上写了一篇关于此书真伪辨别诀窍,方知自己买了自己的盗版。足以见得这种盗版水平之高。所谓盗亦有道,大概就是歌颂这类盗版书“盗版也盗的很有道德”。

 说远点,清代的艺术家李渔也受过盗版之苦。记得一次李渔到广东旅行,一路上想着自己家的房子过于单薄,很难抵挡盗贼。就急急写了一封家书,他说,我家的东墙已经不行,是盗贼们穿越的捷径,就把我历来着作的木板连架抵在那里吧。他想文人致贫的原因正是书籍刻板之类,盗贼一看也觉不详,便不来行窃了。不料他的那些木板也被贼偷去,开始大量盗刻了。他慷慨陈辞:倚富恃强,翻刻我之书者,六合之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

 有学者说,“这些事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现象,过去不会发生,今后难于理解,别处无法想象,有记述一下的必要。”当然这句话不是专门说盗版问题,却也合适。“这件事情”,说的是清朝文人犯了文字案要被流放宁古塔的事。我在几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知道宁古塔的,与狞历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然而宁古塔不是塔,是地名,满语的音译;正如我们的盗版书不是书,是对文化的流放和禁锢。

 流放宁古塔,让他们恐惧,让我们悲伤。

 6

 模仿

 记得九五年那会儿流行一种叫魔具的练字工具。据传媒报道发售第一天就卖了几万套,中国人爱凑热闹可见一斑。好在中国人又有一个优点就是狂热后善于反思:立刻有专家学者指出这种魔具容易造成书写定势对字体尚未形成的儿童不利云云。其时我小学三年级,见到这种新奇东西当然要买,毫不理会专家言论。使用之后发觉效果不错。刚到初中时老师问我:“你字写得很不错!练了多久了?”然后扭过头去和同事追忆往事:唉,我儿子小时候非要买什么魔具,瞧,现在字写的跟鳖爬似的......

 我只能抱歉的说,我就是用魔具练字的。

 魔具是字体上的模仿,尚且简单,但也说明善于模仿和不善于模仿带来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模仿不易。被誉为21世纪中国画界之魁的张大千,一生画作三万余幅,很大一部分是模仿古人的作品。这种模仿,又不是乏味的模拟,他能启发你,让你反复回味,有时他把仿制品上还盖上自己的印章。这在现在一些“脸皮薄”的人看来简直是“厚颜无耻”东施效颦,为人耻笑。可是她想到要“效颦”,可见她对什么是美,有一种认知,知道自己长的丑,愿意去模仿,使自己美丽起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追求美好的态度,应该是值得推崇的。